下载此文档

语文第三部分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甘肃兰州三年中考复习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ppt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语文第三部分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甘肃兰州三年中考复习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 】是由【jimil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语文第三部分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甘肃兰州三年中考复习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第1页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省卷,17~20]阅读【甲】【乙】两文,完成 1~4题。(1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能够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聚焦甘肃中考
第2页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曰:“齐师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好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首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认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第3页

。(4分)
(1)肉食者鄙
(2)小惠未徧
(3)再鼓之,必走
(4)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通“遍”,遍布、普遍
击鼓进军
快,急速
【甲】文中画线句。(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依据实情判断。
第4页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哪句话表达了“‘敌疲我打’方针”?(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彼竭我盈,故克之”亦可)
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一样?(3分)
【甲】文详写战前和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乙】文详写战争过程。
第5页
【乙文参考译文】鲍叔牙听说鲁庄公率兵前来,于是摆好阵势等候着。鲁庄公也摆好阵势相持不动。鲍叔牙因在亁时获胜,就十分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攻,谁先攻陷对方会有重赏。鲁庄公听到外面鼓声震天,也下令击鼓迎敌。曹刿阻止他说:“齐军鼓声正锐气十足,应该平静地等候。”于是在军中下令:“谁敢私自大声喧哗,立斩。”齐军向鲁军阵列冲来,鲁军阵列像铁桶一样,无法攻进,齐军只好后退。一会儿,齐军鼓声又响起,鲁军平静一片好像什么也听不见,齐军又退了回去。鲍叔牙说:“鲁军对打仗有怯意呀。假如再次击鼓进军,他们一定会逃跑。”曹刿又一次听到鼓响,对鲁庄公说:“打败齐军就在这个时候了,你能够快速下令击鼓进军!”从鲁军这方来说,这是第一次击鼔进军,从齐军来说这已是第三次击鼓进军了。齐军看鲁军两次都是按兵不动,认为这次也不会出兵迎战,心里都没有把这次进军当回事。谁知鼓声一响,对方士兵一下冲了过来,又是刀砍,又是射箭,进攻速度如同打雷时来不及遮住耳朵一样,杀得齐军是七零八落,大败而逃。鲁庄公想要追赶,曹刿说:“不能够,我要仔细地观察一下。”于是下车,对齐军列阵地方四面都仔细地看了一遍,又登上车轼向远处眺望,很久后说:“能够追赶了。”鲁庄公于是驱赶战车追赶,追赶了有三十多里才返回,所缴获战车武器士兵等没有详细统计。
第6页


二、[省卷,17~2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5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意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改变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一样,而乐亦无穷也。
第7页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会余恩冀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第8页

B
。(4分)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2)日出而林霏开 开:
(3)杂然而前陈者 陈:
(4)余奉使契丹 使:
(2分)( )
好奇之士也
闻而往游焉
余作醉翁亭于滁州
归而以琴写之
【解析】A项中两个“也”都是语气助词;B项中两个“而”,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承接;C项中两个“于”都是介词,“在”;D项中两个“以”都是介词,“用”。












寄托
消散
陈列,陈设;摆开
出使
B
第9页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香味,好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绿荫。
(2)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有《醉翁吟》曲谱却没有词,我就写了词来赠给他。
,【甲】【乙】两文各有什么说法?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甲】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乙】文:余作醉翁亭于滁州。
5.《醉翁亭记》全文贯通一个“乐”字。作者因什么而“乐”?请概括作答。(3分)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
第10页

语文第三部分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甘肃兰州三年中考复习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milu
  • 文件大小306 KB
  • 时间2025-02-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