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小学部编八下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教学设计资料教育教学资料.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中小学部编八下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教学设计资料教育教学资料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小学部编八下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教学设计资料教育教学资料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 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 文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 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三)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 要点。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 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讨论法、点拨法。
一、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1-3)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4一5)
J |纬度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三、物候现冢来临的决定因素/经度差异
(6—10)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四、物候学研究的意义。(11-12)
.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 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涵义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 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 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 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 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 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多媒体)
.竺可桢: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 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关于台风眼的 机制、台风的分类、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中国气候 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化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 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有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和 实际领导经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物候学》(合著)《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 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 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 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了正直的为人和严谨 的治学精神。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按年份出版日记,共分5册,约320
多万字。这在我国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 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农谚是农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 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解释农业气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鳏: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 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 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 意,教师为学生计时。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 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 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 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 是为了……” “此外还有……” “对于……” “还可以……” “也可以……” “为 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T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 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作总结: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 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 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 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 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6-10段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 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 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 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 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 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六、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 效果。(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 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 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以下供参考)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 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 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 “苏醒”的内 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 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 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 “簌簌地落下”,“簌簌”模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 “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 载途的寒冬”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耍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耍赶 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 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 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 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一一物候 学',好不好? ”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 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 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 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 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 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 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 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 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 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参考)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 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 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 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 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 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 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 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 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 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 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 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 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 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 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 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 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至IJ: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一一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 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一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 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一一做出科学解释一一追究因果关系一一阐 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 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课外作业
根据本文所学物候学知识,分团小组拟定“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活动方 案,团支部审核后在团队活动中开展。
附板书设计:

中小学部编八下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教学设计资料教育教学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60287****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5-02-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