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机制 】是由【5415645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机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病毒感染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机制
2013年11月17日
01
ADE 机制研究的意义
02
contents
ADE 的作用
感染时存在 ADE 作用的病毒
ADE 的作用机制
产生ADE作用的病毒进入靶细胞的途径
目录
/CONTENTS
病毒感染都是从黏附于细胞表面开始的,黏附是通过
病毒表面蛋白与靶细胞上特异性受体和配体分子的相互作
用来完成的。病毒表面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常常可以阻抑
这一步骤,将病毒“中和”,使其失去感染细胞的能力。
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抗体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却发挥相
反的作用。它们协助病毒进入靶细胞,提高感染率,这一
现象就是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
一、ADE 的作用
一、ADE 的作用
ADE作用最早由Hawkes在20世纪60年代报道。
直到70年代中期 ,人们在研究登革热病毒时才明确了ADE作用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
自此以后,在多个科属的40余种病毒的感染中发现有ADE作用的存在。
这些病毒大多数表现为嗜好在巨噬细胞中繁殖和容易引发宿主的持续性感染,用常规疫苗免疫来防治这类具有ADE效应的病毒病时常常难以奏效。
二、感染时存在 ADE 作用的病毒
ADE作用的具体作用靶细胞多为成熟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其他抗原呈递细胞 (APC),某些正常T细胞 ,B细胞或EB病毒/巨细胞病毒(CMV)转染的T、B细胞系以及其他一些幼稚细胞系等。这些细胞共同的特点是大多有一些相关受体。而这些受体又是某些病毒感染和扩增的捷径 ——借助各类特异的受体一配体反应,提高病毒与靶细胞结合的概率,而表现出ADE效应。
1
据推测,这些ADE相关病毒上可能存在不同的抗原表位,有些表位诱导中和性抗体,有些表位刺激增强性抗体。
2
三、ADE的作用机制
三、ADE的作用机制
不同病毒感染中的ADE作用与靶细胞种类、靶细胞的分化成熟及活化程度有关。另外在实验中还观察到,病毒感染中ADE作用发生与否,还和病毒感染与被动免疫的间隔时间有关。若在病毒感染动物的同时注射特异性抗体则大多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而在病毒感染后再注射抗体,则即使是中和抗体也有可能增强病毒毒力。
三、ADE的作用机制
研究者推断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体外感染的ADE作用中至少存在5中机制:病毒-抗体复合物与FcR受体作用增强了对细胞的粘附;病毒-抗体-补体复合物通过与靶细胞上的CR2受体作用增强了粘附;病毒粒子上补体成分的沉积有助于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融合;通过FcR或CR,使补体活化产物和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对靶细胞产生刺激效应(如增强胞吞作用);当抗体或可溶性CD4在中和浓度以下时,可以结合到gp120寡聚体的一个亚基,引起其他亚基的构型改变,使gp120活化,促进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融合。
四、产生ADE的病毒进入靶细胞的途径
试验二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机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