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中药学总论序共27 图文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药学总论序共27 图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 -
中药学总论序共27_图文
一、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源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医学实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利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资源来治疗疾病。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当时已知的药物有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药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概念,以及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用药禁忌等。据统计,,其中植物药占80%以上,动物药和矿物药各占10%左右。
中药学的发展与中医学的进步密不可分。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标志着中药学的诞生。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记载了113种药物的用法和疗效,对后世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医学成为显学,中药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新修本草》的编纂,是我国第一部官修药典,收录药物844种,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近三倍。
进入现代,中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通过对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发现了许多具有显著药理作用的新化合物。如青蒿素的发现,使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现代中药学研究还涉及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我国现有中药生产企业近5000家,中药市场销售额逐年攀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市场。
- 2 -
二、 中药学的历史与发展
(1)中药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那个时代,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动物和矿物具有药用价值,并开始将其用于治疗疾病。这一时期的中药学以经验总结为主,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中药学也随之逐渐发展。这一时期,中医学家们开始对药物的性质、功效、用法等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了早期的中药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
(2)汉代是中药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不仅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而且对中药的应用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书中记载了113种药物的用法和疗效,对后世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东汉末年,华佗创制的麻沸散,标志着中药外用治疗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和佛教的兴起,中药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对中药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 4 -
(3)唐宋时期,中药学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唐代官修药典《新修本草》的编纂,是我国第一部官修药典,收录药物844种,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近三倍。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医学成为显学,中药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许多医学家如孙思邈、李时珍等,对中药学的研究和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收录药物1892种,附药图1100余幅,对后世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进入现代,中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青蒿素的发现,使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与分类
(1)中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中医学,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和木火土金水五行构成,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也与阴阳五行密切相关。脏腑经络学说则认为,人体内部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通过经络系统传递气血,中药通过作用于脏腑经络,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学说则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阐述,为中药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中药分类方法多样,常见的有按药性分类、按功效分类、按药用部位分类等。按药性分类,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以及平性药物。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中药的性味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按功效分类,中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补益药、祛湿药等,便于临床医生根据疾病性质选取相应功效的药物。按药用部位分类,中药分为根茎类、果实类、种子类、叶类、花类等,有助于了解不同部位的药用特点。
- 4 -
(3)中药配伍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君臣佐使原则、相须相使原则、相畏相杀原则、相恶相反原则等。君臣佐使原则强调在复方中,君药为方剂的核心,臣药协助君药发挥治疗作用,佐药调和药性,使药引药归经。相须相使原则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相畏相杀原则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相反原则则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毒性反应。中药配伍理论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学总论序共27 图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