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基于规划管理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研究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基于规划管理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基于规划管理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研究
崔 耀 杰
(太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0)
1 概述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最先出现在美国区划法中,建筑后退距离根据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的不同而不同,为指导性规定。在我国上海市第一次编制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时,借鉴美国区划法的经验,把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引入到规划管理中,从此按照建筑高度与城市道路宽度不同,控制两侧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成为普遍性规定在国内效仿推广。
太原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控制管理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新问题不断涌现,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足的问题已成为规划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难点问题。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为地方性法规,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盲目按照规定中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要求进行规划编制及管理的现
象,殊不知,这恰恰偏离了规定制订的初衷,实际上,管理技术规定在制订退线规定时,考虑到城市建设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必然会选择相对折衷,通用性强的要求。具体项目由于其城市景观、街道界面、建筑功能等情况千差万别,一味地按建筑高度的不同后退道路红线距离,这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土地浪费,同时也形成了锯齿形街道建筑界面,与管理技术规定制订的初衷相差甚远。因此是否必须按照建筑高度不同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同,值得规划师深入思考,重新审视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制定可行、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2 研究方法与目的
通过剖析我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在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影响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各类因子,与其城市的控制方式进行比较,探索区别于建筑退距与建筑高度、街道宽度相关联的控制方法,提出一套规则简化、效果可控、土地节约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控制要求的建议。
3 太原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存在的现实问题
控制要求与实际建设情况差别较大
太原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是按照不同的建筑高度和道路宽度采用不同的后退道路红线距离进行控制。具体控制如表1所示。
通过对太原市的北大街、新建路、南内环等多条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进行普遍性调查发现,高层建筑后退不同宽度道路红线距离有表2的共性。可以看
出,实际建设大部分均未按技术管理规定的管控要求进行控制,管理规定的管控要求已不能符合实际发展需要。
表1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2版)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控制表 m
表2 现状高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 m
土地利用率低
依据《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2版)中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规定进行建筑退距。对比90 m和100 m高的建筑在不同等级道路交叉口形成的地块中进行布置,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对土地利用率进行比较,具体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部分高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偏高,土地利用率较低。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建设情况与现行规定有较大矛盾的原因。
表3 不同道路相交地块建筑高度90 m和100 m的土地利用率情况表
4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影响因子分析
为有效提升城市街道景观,不再区分不同建筑高度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同的控制方法,采用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与道路等级及宽度相关的控制模式。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应控制多少为宜,以下通过不同的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建议结论。
市政接驳
一般情况下主要的市政管线沿主要道路铺设,当管线引入基地内的建筑时,一般会要求留出供基地内部使用的检查井、仪表等接驳空间,而不会在城市道路红线内的空间来检修。建筑退让正是将上述因素考虑进去,为将来市政建设预留接驳和维修空间。 m~ m建筑后退距离[1]。
建筑建造
在现状道路旁修建房屋时,一般情况下建筑基础需要后退基坑边界线2 m,基坑边界线需后退道路红线3 m作为基坑维护距离,如图1所示。故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5 m为宜。
城市安全
地震疏散通道的宽度应能满足灾害发生时的人员疏散转移、救援队伍的通过和救灾物资运输的要求,应作为城市的应急通道进行特殊控制,不作为本次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普遍性控制要求。
考虑城市消防安全布防的要求,建议高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为,主干道不小于10 m,次干道不小于7 m,支路不小于5 m[2]。
街道噪声
根据有关道路噪声对道路两侧建筑影响情况分析研究,通过建立声环境模型及噪声实验数据测试,研究街道噪声与建筑布局的关系,研究结果为随着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增加,院落内部的声压级有下降趋势,在9 m以内较为显著,距离再增加则效果不显著,具体如图2所示[3]。
街道景观影响因子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中有关于街道尺度的研究,研究确定,当建筑高度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为1≥D/H≥2时,是街道空间的最佳比例,其中D为建筑之间的距离、H为建筑的高度。故当建筑高度为100 m时,建筑后退50 m主干道距离为25 m。
建议
通过对上述各种影响因子分析结果,得出在多因素影响下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要求,具体如表4~表6所示。
表4 道路宽度H≤20 m时,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控制表 m
表5 道路宽度>20 m,
表6 道路宽度≥50 m时,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控制表 m
通过上述多因子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控制要求,具体如表7所示。
5 其他城市管理技术规定比较研究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比较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多地城市近年来制定的技术规定进行研究比较,得出100 m以下的建筑在不同道路宽度两侧建设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具体见表8~表10。
表7 不同道路宽度下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因子综合分析结果
表8 建筑高度H
表9 建筑高度H<d< p>
表10 建筑高度H
建议
通过对多城市技术规定进行比较研究,可得出结论,一为部分城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采用了区分道路宽度,未区分建筑高度的控制方式。二为100 m以下建筑后退不同宽度道路的距离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建筑高度H
6 研究结论
控制方式建议
为了改善城市街道景观界面,简化规划管理规则,建议采用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照不同的道路宽度,后退距离不同的管控方式,不再区分建筑高度。
控制距离建议
通过对太原市现状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进行调研分析,对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影响因子分析和其他城市对比分析,提出太原市规划管理中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控制要求的建议。具体如表12所示。
表12 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控制表
基于规划管理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