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基于CITESPACE的交通导视设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docx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基于CITESPACE的交通导视设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基于CITESPACE的交通导视设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基于CITESPACE的交通导视设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王军 秦梦丽
Summary:可视化梳理交通导视设计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演进。借助citespace软件,综合运用文献梳理法和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法。得到主要学者及机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并归纳前沿演进四个阶段。未来交通导视设计应加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注重各设计要素之间的互补与协同;运用更加新颖、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新媒体形式,丰富信息传达的方式。
Key:公共交通 导视设计 Citespace 前沿演进 地域文化
:J524 :A
:1003-0069(2023)05-0084-04
Abstract:To visualize the research status,hotspots and frontier evolution of traffic signage the help of citespace software,literature combing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mbined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comprehensively. The main scholars and institutions,research hotspots,and research contents were obtained,and four stages of frontier evolution were future traffic sign design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lementarity and synergy between various design elements;use newer,more interactive and interesting new media forms to enrich the way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Keywords:Public transportation Way finding design Citespace Frontier evolution Regional culture
引言
導视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领域,交通导视设计不再是孤立的单体设计或简单的标牌,而是整合品牌形象、建筑景观、交通节点、信息功能、媒体界面等诸多要素的系统化设计[1],旨在引导大众认识,理解,逐渐清晰周围的交通环境。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汽车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的普及,交通导视系统设计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故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该领域研究热点及前沿演进,以期对未来学科领域发展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首先检索主题词“导视设计”,检索日期为2021年7月19日,设置时间跨度为2000-2021年,共得到2456篇文献,再以“交通导视设计”,含“地铁导视设计”“公交导视设计”Key对中文文献进行筛选,得到612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方法
陈超美等人员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有利于展现某一领域的关键文献、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2]。本文借助CiteSpace 软件,采用文献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文献年度发文量、作者和机构、Key的聚类与突现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科学知识图谱,来展现交通导视设计研究的基本概况、研究热点和前沿发展进程。
二、交通导视设计的知识图谱分析
(一)发文时间分布分析
年度发文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研究者的研究进度,从整体趋势看交通导视设计的发文量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态势。从年度发表论文情况(见图1),可见我国交通导视设计研究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2009年,年均发文数量2篇,属于研究早期;第二阶段是2010-2021年,发文量呈激增状态,共发表596篇,年均49篇。说明交通导视设计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二)主要学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从发文作者共被引图谱中,可以得出该领域学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进而判断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动态变化[3]。将612篇有效文献数据转换后导入Citespace软件,设置Node Types参数为Author,得到Density 为 (见图2)。从图中可见,崔冬晖学者的被引频率最多,达到44次。
对主要学者及研究群进行聚类分析,以“发文作者”作为节点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其中,陈立民学者发文数量最多,共5篇,其次是洪兴宇学者发文4篇,金雅庆、沈亦伶、赵越、苟潇冉、邓婷、肖巍发文数量均为3篇,可见学者们的研究在不断深入。通过作者合作网络来看,交通导视设计研究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作者之间联系强度非常弱,不同机构的学者间合作关系并不密切,且研究重点有一定差异,但总趋势仍然是关注交通导视设计的功能性与人性化的问题。同一个机构作者之间的联系比较多,如均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陈立民与苟潇冉两位学者合作联系紧密,研究侧重地域文化和通用设计在交通导视设计中的应用;均来自吉林建筑大学的赵越与金雅庆两位学者合作联系紧密,研究注重导视设计中的交互性与用户体验;均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沈亦伶与赵雁两位学者合作联系紧密,研究注重问题分析与改良设计。
以“研究机构”为研究对象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见图3),文献署名机构主要为高等院校,主要包括西南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学科背景大多为建筑学、设计艺术学、铁路运输、美术学等。
(三)Key分析
分析高频Key和Key聚类,可以得出交通导视设计研究的热点[4]。设定 Node Types 参数为 Keyword并运用LLR 算法,共有节点数=98,连线数=174,全网络的轮廓值为 。对共词网络进对Key聚类分析(见图4),设置聚类标签个数为10。聚类标签数字越小,代表聚类中包含的Key越多。
根据词频排序统计,分析前20个Key(见表2),发现其重点研究对象为地铁导视系统、旅游景区、高校校园;重点关注导视设计中的功能性、人性化和个性化;研究方法主要有比较研究、使用后评价和问卷调查;研究的主要人群为视觉障碍人群、老年人、外国人与儿童弱势群体;研究理论主要包括视知觉、符号和文字等,涉及的其他相关理论主要包含人体工程学、通用化设计、无障
碍设计和交互设计;研究技术方面关注触控技术,数字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现实增强技术。
分析Key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3)的研究内容,可知交通导视设计的研究围绕着环境、导视设计和用户三个因素展开[5]。如#0、#1、#3和#6聚类与导视设计相关,#2和#8聚类研究与用户相关,#4、#5、#7和#9聚类与环境相关。对于导视设计的研究主要是从平面设计要素、材质属性和新媒介的应用展开。导视系统的特征是简练精微、传辞达意,其平面要素包括图标、色彩、字体。图标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沿用国标和探寻符号元素的个性化表达展开。字体研究围绕着字体的选择,字号大小及中英文搭配,信息分类等展开。初奕佳学者提出为了交通导视系统更具理性和秩序性,需要通过网格系统进行设计[6]。色彩研究围绕色彩三要素和色彩的功能性,对使用的原则与方法展开探讨,陈雪莹学者提出应照顾到各类色觉人群需求,以色彩信息传达“无障碍化”为目标,做到通用色彩设计[7]。合理使用材料可以使导视系统中的平面设计向三维空间延伸,带来新的思路和活力。新媒介的应用使导视系统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自我革新和演变,丰富了设计资源和设计方法。
交通导视设计对于用户的研究主要是从用户体验、视知觉理论、寻路行为展开,通过分析用户在寻路过程中的行为心理及认知规律,找出需求和痛点,结
合新理论、新技术,提出优化建议。陈舒娅学者指出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分析用户使用流程,强调信息的有效性,通过用户调研、实地考察的方法来在实际中检察、设计并加以改进,做到“设计-实践-再设计”[8]。王苗辉、仇静、胡婷等学者都提出要根据用户的信息接受过程并结合视知觉理论,进行改良设计。张宇航学者提出分类研究不同群体对于导视系统的需求,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要,提出触觉领导思维,结合无障碍设计的原则,重申“人性化”科学理念。
对于环境的研究主要是从地域文化、环境特点展开,在导视系统创作过程中,为了避免同质化,增加地域文化元素是首选方式。倪春洪提出用导视系統设计来演绎城市文化意象,通过对城市概念、图形、色彩的提炼,分析城市文化意象独特的表达方式[9]。马珂学者探究了地域性图形语言在地铁站名符号设计中的应用规范,提高用户对导向标识信息认知度。黄彦、王有任等学者提出在导视设计过程中考虑与公共环境的关系,将地理环境特点与导视设计融为一体,更好地凸显出地域文化特色,传播城市形象。
可见交通导视系统是结合环境与用户之间关系的信息界面系统,让融入环境的导视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四)趋势分析
根据Key突现图(见图5),按照Key突现时间和研究主题,将研究前沿演进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标准化设计研究(2000-2012)、个性化设计研究(2013-2015)、多元化设计研究(2016-2018)、智能化设计研究(2019-2021)。
第一阶段:标准化设计研究(2000-2012)。这一时期信息设计、新媒体、视觉形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等词突现。导视系统设立基本是一种政府行为,
是一个从法规到设计、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10]。这一时期以理论研究为主,主要针对交通导视系统设计的功能性、规范性、通用性和科学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导视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弱势群体,应用认知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理论,运用系统而整体的方法,根据面设计的参数,设计风格与城市形象巧妙结合并具有延续性。在载体与媒介方面,打破传统的平面载体,由平面向整个空间扩展,并利用手势交互、多点触控、语音输入等新媒体交互方式[11]。
第二阶段:个性化设计研究(2013-2015)。这一时期导视系统、人性化、城市形象词突现,与2012年9月1日起实施的《无障碍设计规范》有关,在交通导视设计研究中,学者们强调重视所有人的差异性,着重对导视系统设计中的版

基于CITESPACE的交通导视设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447 KB
  • 时间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