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QQ账号登录
|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我要上传
首页
浏览
幼儿/小学教育
中学教育
高等教育
研究生考试
外语学习
资格/认证考试
论文
IT计算机
经济/贸易/财会
管理/人力资源
建筑/环境
汽车/机械/制造
研究报告
办公文档
生活休闲
金融/股票/期货
法律/法学
通信/电子
医学/心理学
行业资料
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我的淘豆
我要上传
帮助中心
复制
下载此文档
2025年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合集17篇).docx
文档分类:
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2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分享到:
1
/
124
下载此文档
搜索
下载此文档
关闭预览
下载提示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同意并开始全文预览
(约 1-6 秒)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下 载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分享到:
1
/
12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25年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合集17篇).docx
该【2025年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合集17篇) 】是由【hh思密达】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合集17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合集17篇)
篇1: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七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苏教版P27-28。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一千一千地数,几千后面的数是一万?
2、10个一千是多少?
3、6000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二、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
再用线连一连。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在海拔三千一百九十七米的高原上,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2)世界上的鸟类大约有八千七百种。
(3)在一千三百八十年前,我国挖成了一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大运河。
(4)这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
4、计算:
7200- 7000+3000 8000-3000
6700-700 600+3000 10000-6000
学生先做在书上,再组织交流。
5、填表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1030人 2914人 3027人
(1)每天参观的人数个接近几千?
(2)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比最少的一天大约多几千人?
学生先独立做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P27-28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书上第6题,在○里填上 〉或 <。
998○1020 4800○4080 7103○7120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老师再组织交流。
2、补充练习:
3060○3600 2300○3200 6000○5999
二、、比一比,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
如:2980接近3000,6926比3000多得多,3045比3000多一些。
出示:5880 6930 9900 7260 6044 7946 3045,让学生也用上谁比谁多得多?谁与谁比较接近?谁比谁多一些来说几句话。
三、找规律: 出示书上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找规律的练习。待学生找出规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四、在括号里填什么合适
5( )26〈5314 39( )2〉3968
这道题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尽可能地让学生说出符合条件
的所有答案。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后记:
全单元教材按 “ 导入一教学千克一教学克一实践活动 ” 的线索编写。
1. 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凝聚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 “ 物体有多重 ” 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 ( 上册 ) 教材第二单元 “ 比一比 ” 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 35 页照片中有两袋食品,问学生 “ 哪一袋重一些 ” 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从而激起学生学习 “ 千克 ” 的愿望,把学习注意集中到 “ 千克 ” 上来。
2. 教学千克 “ 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 ” 千克 “ 。教材一方面告诉学生 ” 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 ,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 ” 指针指着数字 1 ,表示重 1 千克 “ 。在讲千克时不仅介绍了符号 ”kg“ ,还介绍了千克又叫 ” 公斤 “ 。符号 ”kg“ 在 ” 想想做做 “ 中多次使用, ” 公斤 “ 只是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第二,让学生感知 1 千克。教材要求学生称出 1 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 ; 称出 1 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 ; 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 1 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 1 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儿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 1 袋盐水鸭重 lkg 、 1 袋大米 5kg 、电梯可载重 l000kg 。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在 ” 你知道吗 “ 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
3. 教学 ” 克 “ 的方法有特色。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感 1 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出 10 克黄豆,让学生看到 10 克黄豆只有几十粒,感到 1 克是很轻的。这是对 1 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 ”1 克究竟有多重 “ 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体验 1 克有多重。教材告诉学生 1 个 2 分硬币大约重 1 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 1 克。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 1 克的印象,教材还通过 ”1 根羽毛比 1 克轻 “ 、 1 把直尺比 1 克重 ” 凸现 1 克。
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 1 千克 =1000 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学生通过称盐的活动,不仅能得到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 1 千克与 1 克各有多重。
4.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第 42 页第 4 题里 1 个大面包重 190 克, 4 个小面包每个重 70 克,求这 5 介面包一共重多少克 ; 第 5 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
第 43 页第 6 题在求出 1 号杯里有水 60 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 2 号、 3 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
5. 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
第 44 页《称一称》分两段进行。第一段称 1 千克水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其中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是常见水果,几乎各地都能看到。表格里留了两个空格,让学生另选其他水果,特别是当地的特色水果。这一段通过称和数,再次引导学生体会 1 千克有多重。第二段称体重。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况,教材着力指导学生识别秤面上表示的体重,通过几名孩子的对话,逐步体会 “ 大约重 23 千克 ” 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开展称体重活动。
篇2:认识千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的: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大约有多重,使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与数学联系着。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2、了解用秤(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质量概念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大米、台秤、弹簧秤、书、1千克铅块、两个同样大小的盒子(一个是空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
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老师问:这两件谁重呀?为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用眼看一看(观察)
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的。
老师问:这下又是谁重了?为什么?
学生说。
这时大家出现了两种答案,并有争论。关键是在于这两样东西差不多大,关靠眼睛看不出谁重谁轻。谁能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快速的判断出到底谁重呢?
(用手掂一掂)
让学生上台用手掂一掂。(两名)
板书:用手掂一掂
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
学生说:(用秤称一称)
板书:用秤称一称
二、认识秤
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大概是用来称什么的?
(学生边说边出示挂图)
老师简单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
再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而且最为方便的是那一种秤呢?
学生说:台秤。
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挂图。
老师说: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
(有学生说道:上边有“kg”这两个字母。)
三、认识千克
:既然大家观察那么认真,发现了那么多东西。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内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 作单位。 可以用符号 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
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要求记住。
老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
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铅块)。
师说:现在我们来称一样东西,请大家认真观察。
把铅块放在台秤上边。
(学生观察)
师问:台秤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说:指针指到“1”了.
师问:指针指到“1”,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说明了它重1千克。
(板书 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让学生上台指一指)(1名)
四、课堂练习(想想做做)
1、书本第30页第一题
师说: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
(学生做题)
师问:第一幅图中盐水鸭有多重?
学生答:1千克。
师说;第二幅呢?
2025年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合集17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猜你喜欢
沉井法施工演示
43页
中考数学总复习基础知识梳理视图投影与变换8...
11页
2025年QC成果报告降低单位车辆费用要点
20页
2025年高一数学《对数与对数运算》学案
5页
2025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营业税会计处理
2页
2025年金融商品转让业务的增值税处理
4页
2025年第三届知识竞赛参考题库
10页
2025年现代物流基础期末试题
4页
2025年焊接机器人应用现状与研究发展趋势
5页
2025年机械设计试题含参考答案
7页
2025年景泰蓝金丝彩砂画教程
6页
2025年新译林9A英语UNIT5单元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7页
2025年新年工作计划6篇
16页
2025年新人教版初一下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题
5页
2025年数据结构图书管理系统
16页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页数
:
124
收藏数
:
0
收藏
顶次数
:
0
顶
上传人
:
hh思密达
文件大小
:
78 KB
时间
:
2025-02-12
相关标签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优秀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三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英语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幼儿教育
学习方法
课外知识
爱心教育
教育管理
小学教育
最近更新
2025年老板对员工鼓励的话(共8篇)
2025年老师的讲座的心得体会(共18篇)
2025年尚枫嘉苑1住宅楼主体工程泵送砼施工方..
2025年老师哭了作文300字(锦集26篇)
2025年小小竞聘
2025年老人丧事答谢词
2025年群发劳动节祝福语(精选16篇)
2025年美食宫保鸡丁(通用7篇)
2025年美术课代表竞选稿500字(精选14篇)
2025年美术班外出期间班主任工作计划(锦集..
2025年美术教师考试试题(共8篇)
2025年美术教学教师心得体会(精选20篇)
2025年美文触动我的心灵学生作文(共22篇)..
论文中的引用文献标注格式 论文格式
2025年家电企业品牌专卖店运作计划书
2025年家政服务工程培训开班审核表
职业技能《有害生物防制员》试题及答案
2025年家乐福营销策划
2025年室内给排水消防及自动报警系统施工组..
2025年宣传部工作计划
2025年美丽的夏天优秀范文(锦集16篇)
草原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与碳循环-深度研究
卫生间改造施工合同
景区摄影商业计划书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新)七年级下册生物每章思维导图 精华知识(..
2024年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
[指南]采矿CAD、采矿软件、采矿制图、矿井三..
初一家长会数学发言课件
驶舱随炉试片搭接剪切试验失效分析
在线
客服
微信
客服
意见
反馈
手机
查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