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是由【187589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
2021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化 学
注意事项:
,;共33题.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考点名称、考场号、,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Na–3 K–39 Mn–55 Fe–56
选择题(共50分)
单项选择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
1. 2019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确定的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与之相违背的是








A. CO(NH2)2 B. K2SO4 C. Ca5(PO4)2 D. NH4H2PO4
,应张贴“腐蚀品”标识的是


(NaClO2)常用作纺织品的漂白剂。亚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2
A.–1 B.+1 C.+2 D. +3
8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C6H12O6 :
:2Zn+2 D. 60个碳原子:C60






“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A. K+、SO42-、NO3- C. NH4+、OH–、Cl–
C. Cu2+、Na+、OH– D. Ca2+、K+、CO32-

,立即开灯检查
,将水沿烧杯壁缓缓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C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水浇灭
,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

3




%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
,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


、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所选用的试剂不正确的是
:碘酒 B. 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水
:肥皂水 D. NaCl溶液和NaNO3溶液:AgNO3溶液

,可用于净化饮用水 ,可用于制作烟花
,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及操作方法
A
CO2(H2O)
通过装有生石灰的干燥管,干燥
B
KCl固体(MnO2)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滤液
C
Fe粉(Cu粉)
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
D
NaCl溶液(MgCl2)
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4

、乙分子个数比为1:2
2
A.
B.
C.
D.
( H2C2O4,沸点约150℃,分解温度约190℃)隔绝空气加热,得到的混合物经充分冷却后,残余气体M(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为探究M的成分,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则M中一定含有CO2

、乙位置互换,则无法判断M中是否含有CO
,则M中可能混有草酸蒸气
非选择题(共50分〕
26. (5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2)人体缺少 元素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3)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 作用。
(4)用 试纸可粗略测定酸果汁的酸碱度。
(5) (填“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薄膜可用于食品的包装。
27.(4分〕根据下列反应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5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
(2)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 。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
(4)稀盐酸除去铁锈: 。
28. (4分)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题28图所示,
(1)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
(2)60℃ g水中加入120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
①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将上述溶液降温至30℃,可析出硝酸钾晶体
(填“>”、“=”或“<”)%。
29. (8分)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能用到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填字母)。
(2)①写出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②上述反应的理论产氧率为 [产氧率,%]
③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充分加热, (测定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可忽略)。
(3)某同学进行该实验并用排水法收集O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填字母)。

,开始收集氧气
,先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在将其移出水面
,先熄火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4)实验室也可用双氧水制氧气。某同学为研究MnO2粉末用量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做了以下实验:采用不同质量的MnO2粉末做催化剂。每次均用30 mL 10%的双氧水(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测定收集500 mL氧气所用的时间。结果如下: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MnO2用量









所用时间/s
17
8
6
3
2
2
2
2
2
①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0.( 6分)某同学设计如下几组实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6
已知:BaSO4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第一组】选取:7种溶液,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
现象及结论
解释
试管A和B中无明显现象,不能确定反应是否发生。
(1)试管C中产生
(填实验现象)。复分解反应已发生。
(2)试管C中减少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
试管D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复分解反应已发生。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第二组】。
实验
现象及结论
解释
试管E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滴加一定量稀硫酸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复分解反应已发生。
(4)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试管E中反应的实质是 。
试管F中始终一无明显现象,不能确定反应是否发生。
【第三组】对试管B中是否发生反应继续探究。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
现象
解释
试管G中溶液变红。
(5)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试试管G的溶液中存在 (填微粒符号)。
(6)向试管H中滴加
(填“试剂X”的化学式)。
溶液中有存在。
结论
NaCl溶液与稀硫酸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31.(6分)实验室以一种工业废渣(主要成分为MgCO3、MgO和SiO2)为原料制备
8
MgCO3·3H2O)
其上要实验过程如下:
已知:、碳酸钠反应。
(1)“酸溶”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和 。
(2)“过滤Ⅱ”所得滤液中含有的主要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3)“反应”步骤前后均有过滤,能否省去“过滤Ⅰ”只进行“过滤Ⅱ”。 (填“能”或 “否”),理由是 。
(4)“酸溶”时所加硫酸溶液不宜过量太多的原因是 。
32.( 7分)维C泡腾片是一种常见的补充维生素C的保健品。某品牌维C泡腾片(以下称“本品”)的主要成分如题32图-1所示。
(1)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H、O三种元素组成
g
、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d. 维生素C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2)阅读本品的营养成分表:每100 g维C泡腾片含钠5750mg( 1 mg= 10–3g)。已知本品其他成分不含钠元素,则本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
(3)维C泡腾片水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将本品一片投入蒸馏水中,有气泡产生,反应原理为:H3C6H5O7+3NaHCO3===Na3C6H5O7+3CO2↑+3 (填化学式)。待不再产生气体后。测得溶液呈酸性。
(4)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质量分数的测定:称量相关实验用品质量,将本品一片投入蒸馏水中,待不在产生气体后,称量锥形瓶及瓶内所有物质的总质量。装置如题32图-2所示。相关数据如下表:
物品
反应前
反应后
锥形瓶
蒸馏水
维C泡腾片
锥形瓶及瓶内所有物质
质量/g




①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本品中碳酸氛钠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②实验测定结果与题(2)计算结果相比有明显偏差。其可能
原因是 。
33. (10分)水是生命之源,是‘“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研究。
8
(1)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锌和稀硫酸制得“可燃空气”,他所说的“可燃空气”成分是 (填化学式)。“可燃空气”“水是一个结合物而不是简单元素”。
(2)1785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铁制枪管将水转化为氢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示意图如题33图-1所示。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若生成1 g氢气,则理论上铁
制枪管应增重 g。
实验发现枪管实际增重比理论数值大,其可能的原因是 。
(3)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后人不断研究和改进该实验。现有某同学在水电解器中加入含酚酞的稀Na2SO4溶液,至充满管A和管B (Na2SO4溶液呈中性且不参与反应)。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现象如题33图-2所示。电解结束后将容器内所有液体倒入烧杯中,溶液呈无色.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和SO42-,可增强
水的导电性


②电解后,管A中生成的微粒有 (填微粒符号)。
(4)当温度、压强分别超过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强()时的水称为超临界水。现代研究表明:超临界水能够与氧气以任意比例互溶,由此发展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550℃时,测得乙醇(C2H6O)的超临界水氧化结果如题33图-3所示。
注: (分布分数)表示某物质分子数占所有
含碳物质分子总数的比例。

图中CO的分布分数先增后降的原因是 __。
9
10

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875892****
  • 文件大小1.52 MB
  • 时间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