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第二语言“关键期假说”理论与语言浮现理论简短评述及相关最新研究进展 】是由【niuwk】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二语言“关键期假说”理论与语言浮现理论简短评述及相关最新研究进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二语言“关键期假说”理论与语言浮现理论简短评述及相关最新研究进展
第二语言“关键期假说”理论与语言浮现理论简短评述及相关最新研究进展
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人类的认知、文化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研究,一直是语言习得、认知及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在这方面,两个重要的理论为人们所关注,一个是第二语言“关键期假说”,另一个是语言浮现理论。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进行简要评述,同时探讨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第二语言“关键期假说”理论
第二语言“关键期假说”是指一个人的语言学科学习在某个年龄期间更容易成功实现。该理论主要源于1940年代开始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当时受到二战战争孤儿的关注。这些研究发现,战争孤儿在较晚的年龄被领养并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语言习得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一发现启发了“关键期假说”理论,即在某个关键期内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远远超过这个关键期过后的学习能力。
然而,对于这个关键期的确切时间和其影响因素,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关键期在青少年前期,也就是在12岁左右。他们认为在这个期间,语言习得的突变和大脑成熟过程相辅相成。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个关键期在儿童时期,通常在5岁至6岁之间。他们解释说,在这个时期,儿童大脑的可塑性最高,并且通过模仿和直接接触语言来学习。
最新研究进展为上述观点提供了进一步支持和批评。一些神经科学研究使用脑成像技术发现,在儿童时期学习第二语言的人群中,右脑半球的活动更为活跃,而在青少年时期学习的人群中,左脑半球的活动更为活跃。这些发现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语言习得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加工方式。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关键期假说的过于简化和片面。某些成年人在经过适当的培训和环境的刺激下,也能够取得很好的语言习得效果。在一项研究中,成年参与者在接受长期的第二语言培训后可以达到儿童的习得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关键期可能存在,但成年人通过适当的训练和工具可以在学习第二语言方面取得积极的成果。
第二部分:语言浮现理论
语言浮现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主要由宝莲·许(Bialystok)提出,她认为语言浮现是指双语者在解决一项特定任务时,两种语言在意识层面上相互影响,从而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语言浮现理论认为,双语者的语言处理是相互依存的,所使用的语言在特定任务中被激活和使用,而不是互相干扰。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语言浮现的普遍性和确实性受到广泛认可。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使用脑成像技术发现,在双语者执行某项任务时,两种语言都参与了大脑的激活。此外,其他研究发现,在不同任务中,双语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双语者在注意力和执行控制方面表现更出色。
然而,一些研究也指出,语言浮现并不是一种普遍出现的现象。有些双语者可能在某些特定任务中没有出现语言浮现效应。这些差异可能取决于个体差异、语言能力和任务性质等因素。因此,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探索语言浮现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结论:
总体而言,第二语言“关键期假说”理论和语言浮现理论在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方面都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关键期假说提醒我们,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具有更大的语言习得潜力,但成年人通过适当的训练和环境条件也可以取得积极的效果。语言浮现理论则从认知和神经层面解释了双语者的特点和语言处理方式。
最新研究进展表明,关键期假说的确切时间和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同时,语言浮现的普遍性和影响因素也需要更多的证据和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能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研究方法,以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
参考文献:
1. Bley-Vroman, R. (1990). The logical problem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Journal, 107-134.
2. Bialystok, E. (2001). Bilingualism in Development: Language, Literacy, and Cognition.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3. Hernandez, A. E., Martinez, A., & Kohnert, K. (2000). In search of the language switch: An fMRI studyof picture naming in Spanish-English bilinguals. Brain and Language, 73(3), 421-431.
4. Perani, D., Abutalebi, J., Paulesu, E., Brambati, S., Scifo, P., Cappa, S. F., ... & Fazio, F. (2003). The role of age of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usage in early, high-proficient and plasticity in the frontoparietal make a difference. NeuroImage, 18(2), 590-597.
5. Kroll, J. F., Bobb, S. C., & Hoshino, N. (2014). Two languages in mind: Bilingualism as a tool toinvestigate language, cognition, and the brai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3),159-163.
第二语言“关键期假说”理论与语言浮现理论简短评述及相关最新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