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节段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蛋白组学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研究.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节段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蛋白组学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研究 】是由【niuww】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节段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蛋白组学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节段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蛋白组学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研究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出现了腰背疼痛的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腰椎间盘结构改变所引起的废物在椎管内位置不正常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更会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其及时科学的治疗显得尤为必要。
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物理治疗、手术等,而近年来,中医针灸和推拿、拔罐、火疗等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节段定位斜扳法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节段定位斜扳法是中国传统的推拿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手法和器械等技术,针对性地按摩和拉伸患者脊柱的特定部位,达到缓解疼痛、舒张软组织、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节段定位斜扳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蛋白组学水平的影响,探究其治疗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实验对象
本研究共选取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在我院诊治,患者的年龄在20~60岁之间,男女性别不限。其中,治疗组25例,采用节段定位斜扳法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物理治疗(理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
治疗方案
治疗组:将患者屈膝仰卧位,将腰背部位按摩热敷后,采用节段定位斜扳法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长为30分钟,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采用传统物理治疗(理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
治疗效果评价
治疗前后均进行体征检查,并记录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疾病症状,主要包括疼痛程度、腰椎活动范围、肌力恢复情况等指标,以VAS评分及JOA评分来衡量治疗效果,其中10分为最高分、0分为最低分,记录评分变化。
血清标本采集
实验对象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清蛋白组学水平的检测,检测对象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样本。采血顺序是在治疗开始和治疗结束时采血,离心后固定,用生物芯片光学检测仪进行检测。
2. 结果
临床疗效
治疗组患者24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
血清蛋白组学水平变化
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血清中变化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显著(P<)。具体变化包括:治疗组治疗后GFAP(C1R1)、SLC18A3、DSG2(U2)、GPX3(C1QA)、KNG1下降,而ATP1A1、ITA2A(U2)、CALML3(U2)、CD14(U2)、ADRA1B上升;对照组治疗后仅ITGA2(U3)、HSPD1(U3)、NFATC1(U2)、ATP2B1(C1R1)有上升趋势。
3. 结论
本研究表明,节段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物理治疗。同时,血清蛋白组学水平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GFAP(C1R1)、SLC18A3、DSG2(U2)、GPX3(C1QA)、KNG1下降,而ATP1A1、ITA2A(U2)、CALML3(U2)、CD14(U2)、ADRA1B上升。这些结果有助于说明节段定位斜扳法的治疗机制,以及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

节段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蛋白组学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iuww
  • 文件大小11 KB
  • 时间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