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钱塘江河口钱江通道河段极限冲刷试验研究 】是由【niuww】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钱塘江河口钱江通道河段极限冲刷试验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钱塘江河口钱江通道河段极限冲刷试验研究
钱塘江河口钱江通道河段极限冲刷试验研究
摘要:
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钱江北段为研究对象,运用模型试验、实地考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该水道河段在不同流量条件下的极限冲刷深度、冲刷坑陷形态以及流固耦合作用机制等问题。结果显示:钱江通道河段在较大流量条件下存在明显的冲刷现象,河道整体逐渐下陷;冲刷深度和冲刷坑陷形态受流量、坡度、输沙率等参数的影响较大,其中流量是主导因素;流固耦合作用机制对于河床冲刷和坍塌失稳非常重要,但其机理还需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钱江通道;河口河段;极限冲刷;流固耦合
引言:
钱塘江是我国东海岸重要的航运通道之一,其中钱江通道是连接上下游的重要水道,在杭州市拱墅区钱江北段存在极限冲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该水道的通航能力、泥沙淤积情况。
冲刷深度和坑陷形态是影响河床稳定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流量下,其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通过模型试验、实地考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钱江通道河段在不同流量下的极限冲刷深度、冲刷坑陷形态以及流固耦合作用机制等问题。
实验方法:
1. 模型试验
通过建立钱江通道河段的物理模型,模拟水流冲刷河床的过程,获取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冲刷深度和坍塌情况。物理模型规模为1:60,采用颗粒物料模拟道底床层,水流条件则按照实际流量和速度进行调整。
2. 实地考察
按照实际测量数据,对钱江通道河段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际的冲刷深度、坍塌形态以及流固耦合作用情况。同时,将模型试验中的数据与实地观测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试验的可靠性。
3. 数值模拟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数值计算模拟钱江通道河段不同流量条件下的河床冲刷和坍塌情况。基于颗粒流理论,通过勾股定理对河道内颗粒流的流动状态进行模拟,并计算出不同河段的河床冲刷深度。
结果分析:
1. 冲刷深度和坑陷形态的变化规律
在不同流量条件下,钱江通道河段的冲刷深度和坑陷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当流量较小时,河床表层受到的冲刷和坚固程度相对较高,主要出现局部的坑陷情况;而在较大流量条件下,河道整体会逐渐下陷,整个河段的冲刷深度也会明显增加,形成较大的坑陷区域。此时,坑陷区域的河床表层会被剥蚀,并在下部形成相对平缓的倒角坡度,这种形态被称为“U型冲刷”。
2. 流量对于冲刷深度和坍塌形态的影响
在钱江通道河段的冲刷过程中,流量是主导因素之一。当流量增大时,水流冲刷的力度也会随之增强,从而加大了河床表层被冲刷的概率。此时,河道整体被削弱,河床整体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河床的冲刷深度和坍塌程度。
3. 流固耦合作用机制的影响
流固耦合作用机制是钱江通道河口河段冲刷的重要机理之一。在河道内部,颗粒物料流动所带来的摩擦力和水流的作用力相互作用,导致河床表层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刷和坍塌现象。此外,河床表层沉积物的密度和颗粒直径大小,也会对流固耦合作用机制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
钱江通道河口河段存在较明显的极限冲刷现象,其深度和坑陷形态受流量、坡度、输沙率等参数的影响较大。其中流量是决定冲刷深度和坍塌程度的主导因素。流固耦合作用机制对于河床冲刷和坍塌失稳非常重要,但其机理还需进一步探究。对于钱江通道河口河段的维护和管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理措施,以保证其通航能力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Melchior, S., Egashira, K., & Iwasaki, T. (1991). A laboratory study of fine sand-bed load transport in a large flume. Sedimentology, 38(1), 149-160.
2. Shiono, K., & Knight, D. W. (1991). Turbulent open-channel flows with variable bed topography. Journal of hydraulics engineering, 117(2), 146-165.
钱塘江河口钱江通道河段极限冲刷试验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