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长江中游流域自然属性区域县际人口密度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长江中游流域自然属性区域县际人口密度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 】是由【wz_19861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长江中游流域自然属性区域县际人口密度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长江中游流域自然属性区域县际人口密度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
标题:长江中游流域自然属性区域县际人口密度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
摘要:
长江中游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其县际人口密度格局变化深受区域自然属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长江中游流域县际人口密度格局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深入了解该地区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和相关因素,为区域人口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
长江中游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区域,其人口分布格局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密度是反映区域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人口规划、资源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属性是人口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地貌、水系等。因此,研究长江中游流域自然属性区域县际人口密度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利用长江中游流域各县级行政单元的人口数据和自然属性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县际人口密度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自然属性数据包括气候数据、地貌数据和水系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历年人口密度格局
通过对长江中游流域历年人口密度格局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县际的人口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城市和沿江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内陆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密度逐渐向内陆地区扩散。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县际人口密度格局出现较大的变化。
影响因素分析
气候因素
气候是人口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长江中游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因此沿江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而高寒山区由于气候条件较差,人口密度较低。
地貌因素
长江中游流域地貌多样,包括平原、丘陵、高山等。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宜农业发展,人口密度较高。而山区地势陡峭,交通不便,人口密度较低。
水系因素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沿江地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人口密度较高。而远离长江的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和资源相对匮乏,人口密度较低。
4. 影响因素的变化与趋势
随着长江中游流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自然属性对县际人口密度格局的影响趋势也在发生变化。例如,由于交通网络的改善和经济发展,高山地区的人口密度有所增加;而沿江地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人口密度可能出现下降。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长江中游流域县际人口密度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自然属性是影响县际人口密度格局的重要因素。气候、地貌和水系等自然属性的变化将对人口分布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自然属性对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趋势也在发生变化。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区域发展策略对人口密度格局的影响,为长江中游流域的人口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方明, 滕志华, 韩军. 长江中游流域县际人口密度格局的分析和预测[J]. 经济地理, 2002(02): 271-276.
2. 杨领英. 长江经济带人口密度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 邓铁君. 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分析[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

长江中游流域自然属性区域县际人口密度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11 KB
  • 时间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