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是由【niuww】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
高校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以及主观幸福感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对132名高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师生的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师生社会支持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教育水平和性别是影响高校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高校师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师生 社会支持 自尊 主观幸福感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人们对幸福感的关注日益增加。高校师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不仅影响着自身,也对社会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社会支持和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而主观幸福感则是个体对幸福感受的主观评价。因此,研究高校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遭遇困境时,能获得来自他人的信息、资源和情感支持,从而提升个体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Nguen et al., 2015)。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减轻负面心理压力的影响(Kawachi & Berkman, 2001)。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肯定和尊重,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Rosenberg, 1986)。自尊具有积极的情感效应和心理适应能力,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Orth et al., 2010)。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主观感受到的快乐、满足和幸福的评价(Diener et al., 1999)。主观幸福感的高低不仅与个体的生活质量相关,也对个体的工作、学习和社会参与产生积极影响(Lyubomirsky et al., 2005)。
既往研究发现,高校师生的社会支持与自尊均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一方面,社会支持和自尊的提升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会通过积极的社会交往和自我肯定而得到提升(Krause et al., 2009)。然而,目前对于高校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还较少,并且对于其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还不够深入。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自报测量的方法收集数据。研究对象为某高校132名师生,包括教师和大学生。问卷包括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以及一些基本信息的调查。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中介分析等方法。
四、研究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
1. 高校师生的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均呈正相关关系。
2. 师生社会支持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3. 教育水平和性别是影响高校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五、讨论
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既往研究的结论,即高校师生的社会支持和自尊都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师生社会支持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于个体的自尊感和幸福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说明,提高师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尊感和主观幸福感。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教育水平和性别是影响高校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教育水平越高的师生具有更高的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而女性比男性拥有更高的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这一发现提示,教育机构和社会应重视提高教育水平和促进男女平等,以提升高校师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样本较小且来自于特定高校,结论的普遍适用性有限。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规模和研究范围,同时可以考虑其他变量如人格特征和社会经济地位等的影响。
六、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师生的调查研究,探讨了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其中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支持了社会支持和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同时提供了教育水平和性别对于高校师生幸福感的重要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高校师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 276–302.
Kawachi, I., & Berkman, L. F. (2001). Social ties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78(3), 458-467.
Krause, N., Shaw, B. A., & Liang, J. (2009).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religious institutions and healthy lifestyles. Health Psychology, 28(3), 374–380.
Lyubomirsky, S., King, L., & Diener, E. (2005). 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6), 803–855.
Nguen, C., Zastrow, C., & Zoffer, R. (2015). Examining the role of religious and social support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ubstance abuse of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Religion & Health, 54(3), 737-751.
Orth, U., Robins, R. W., & Widaman, K. F. (2010). Life-spa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and its effects on important life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6), 127-144.
Rosenberg, M. (1986). Conceiving the Self. Basic Books.
高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