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苗族音乐的特点概念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苗族音乐的特点概念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毕业设计(论文)
- 1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 目:
苗族音乐的特点概念
学 号: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
- 2 -
毕业设计(论文)
- 3 -
苗族音乐的特点概念
摘要:苗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从苗族音乐的起源、发展、乐器、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苗族音乐的特点和概念,为研究苗族音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首先,介绍了苗族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其文化内涵;其次,对苗族音乐的乐器进行了分类和介绍,分析了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再次,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阐述了苗族音乐的艺术风格;最后,总结了苗族音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苗族音乐的研究,进一步丰富我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内容,为弘扬和传承苗族音乐文化贡献力量。
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民族音乐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音乐文化传统。研究苗族音乐,对于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苗族音乐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探讨苗族音乐的特点和概念,以期为我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文还分析了苗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旨在为保护和弘扬苗族音乐文化提供理论支持。
一、苗族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苗族音乐的起源
毕业设计(论文)
- 5 -
(1) 苗族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与苗族先民的劳动生产、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迁徙历史中,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这些音乐形式既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据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苗族音乐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在狩猎、农耕等生产活动中,通过击打石器、敲击木鼓等方式,产生了原始的音乐节奏。这些原始的音乐节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
(2) 苗族音乐的起源还与苗族人民的迁徙历史紧密相连。在迁徙过程中,苗族人民为了鼓舞士气、传递信息,创造了各种具有纪念意义的歌曲和舞蹈。这些歌曲和舞蹈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例如,苗族古歌《迁徙歌》就是描述苗族先民迁徙历程的史诗,通过这首歌曲,后人可以了解到苗族迁徙的路线、生活状况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苗族音乐的起源还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在苗族社会中,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宗教信仰占据重要地位。为了祭祀祖先、祈求神灵庇佑,苗族人民创作了大量的祭祀音乐。这些祭祀音乐既有声乐,也有器乐,如芦笙、铜鼓等。这些音乐在苗族社会中具有神圣的地位,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祭祀音乐逐渐融入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苗族音乐的发展历程
(1) 苗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仰韶文化时期,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据考古发现,距今约5000年前的贵州黔东南地区,就存在以鼓、笙等乐器演奏的音乐活动。在唐宋时期,苗族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以芦笙、铜鼓为代表的民族乐器。例如,宋代《武林旧事》中记载了苗族铜鼓乐队的表演,反映了当时苗族音乐的繁荣。
毕业设计(论文)
- 5 -
(2) 明清时期,苗族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苗族音乐开始与汉族音乐、土家族音乐等民族音乐相互交融,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据《贵州通志》记载,明清时期苗族音乐在宫廷演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许多苗族音乐作品被收录在宫廷乐谱中。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苗族音乐家,如苗族歌手杨大娘、苗族音乐家杨文德等。
(3) 近现代以来,苗族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苗族音乐逐渐走向世界。20世纪初,苗族音乐开始被西方音乐家关注,如法国音乐家马赛尔·贝特洛等。新中国成立后,苗族音乐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许多苗族音乐作品被收录在国家级音乐比赛中,如《苗族飞歌》、《苗岭春潮》等。此外,苗族音乐还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苗族舞蹈《苗岭飞歌》展示了苗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苗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1) 苗族音乐的文化内涵丰富,其中蕴含着苗族人民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例如,苗族古歌《迁徙歌》中,通过描述祖先的迁徙历程,体现了苗族人民对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的重视。这首歌在苗族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几乎每个苗族家庭都能唱出其中的部分段落。据统计,这首歌的歌词长达数千行,反映了苗族人民对历史、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毕业设计(论文)
- 6 -
(2) 苗族音乐中的祭祀音乐同样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苗族祭祀铜鼓乐为例,铜鼓是苗族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乐器,象征着权力和权威。在苗族传统节日“跳花节”上,铜鼓乐队的表演成为了节日的高潮。据《苗族音乐志》记载,铜鼓乐队由数十人组成,演奏时铜鼓与笙、笛等乐器的和声美妙动人。这种祭祀音乐不仅是对祖先的崇敬,也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3) 苗族音乐在艺术表现上同样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以苗族刺绣音乐为例,这种音乐形式源于苗族刺绣工艺,音乐旋律与刺绣图案相呼应,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在苗族刺绣音乐中,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都与刺绣的起针、收针等动作相一致,体现了苗族人民在艺术创作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据统计,苗族刺绣音乐已有数百种不同的旋律,每一种旋律都代表着不同的刺绣技艺和审美风格。
苗族音乐与苗族社会生活的关系
(1) 苗族音乐与苗族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几乎渗透到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各个领域。在苗族社会中,音乐不仅是娱乐和社交的工具,更是传递文化、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例如,在苗族的“跳花节”上,音乐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跳花节是苗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通过歌舞、对歌等形式庆祝节日,其中音乐表演占据了重要位置。据统计,跳花节期间的音乐表演活动长达一周,吸引了数万人参与。
毕业设计(论文)
- 8 -
(2) 在苗族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中,音乐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婚礼仪式上,苗族音乐常常伴随着各种仪式环节,如迎亲、拜堂、入洞房等。在苗族传统婚礼中,音乐表演活动包括芦笙舞、苗歌对唱等,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喜庆气氛,也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统计,苗族婚礼仪式中,音乐表演活动通常持续一天,涵盖了多种音乐形式。而在丧葬仪式中,音乐则用于悼念逝者,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祖先的怀念。
(3) 此外,苗族音乐在社会教育和道德教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苗族儿童的教育过程中,长辈们常常通过唱儿歌、童谣等形式,将生活常识、道德规范传授给下一代。这些儿歌和童谣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有音乐美感,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例如,苗族儿歌《摇篮曲》以优美的旋律和简洁的歌词,讲述了孝道、友爱等道德观念。在苗族社会中,这种音乐教育方式被广泛采用,对于传承苗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苗族音乐在道德教化方面的应用已超过千年历史,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苗族音乐的乐器
乐器分类
(1) 苗族乐器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和打击膜鸣乐器五大类。其中,吹奏乐器以芦笙最为著名,是苗族音乐中的代表性乐器。芦笙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其制作技艺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芦笙通常由六到十八根管组成,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既能独奏也能合奏。在苗族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中,芦笙演奏是最为常见的音乐形式。
毕业设计(论文)
- 9 -
(2) 拉弦乐器在苗族音乐中也有重要地位,如牛腿琴、胡琴等。牛腿琴是一种独特的拉弦乐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音色受到人们的喜爱。牛腿琴的琴身由牛腿骨制成,琴弦为马尾制成,演奏时音色浑厚、悠扬。胡琴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拉弦乐器,其演奏技巧丰富,既可以演奏旋律,也可以演奏节奏。在苗族音乐中,胡琴常用于伴奏芦笙、笛子等乐器。
(3) 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在苗族音乐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弹拨乐器如琵琶、三弦等,常用于伴奏歌曲或舞蹈。琵琶在苗族音乐中的演奏技巧多样,既能独奏也能合奏。打击乐器如铜鼓、木鼓等,是苗族祭祀和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乐器。铜鼓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乐器,音量宏大,能营造出庄重、神秘的氛围。在苗族传统节日“苗年”中,铜鼓乐队的表演成为节日的高潮之一。据统计,苗族乐器种类超过100种,其中许多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乐器制作工艺
(1) 苗族乐器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苗族人民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以芦笙为例,其制作工艺复杂,包括选材、制骨、制管、组装等多个环节。选材方面,苗族工匠通常选用优质木材和牛腿骨等材料。制骨环节需要将牛腿骨打磨成特定的形状和尺寸,这一过程要求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制管环节则是对骨管进行钻孔、打磨,使其能够发出悦耳的音色。组装时,工匠将制好的骨管按顺序排列,并使用传统工艺进行固定。据统计,一个芦笙的制作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耗时数月。
毕业设计(论文)
- 9 -
(2) 铜鼓是苗族音乐中重要的打击乐器,其制作工艺同样讲究。铜鼓的制作主要分为铸铜、制鼓面、装饰等步骤。铸铜环节需要将铜熔化后倒入模具中,冷却后形成铜鼓的基本形状。制鼓面则是将木鼓面镶嵌在铜鼓的鼓腔内,这一过程要求鼓面与鼓腔之间的缝隙紧密,以保证鼓声的浑厚。装饰环节则是对铜鼓进行雕刻、打磨,使其表面光滑美观。苗族铜鼓的制作工艺历经数千年,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技艺。
(3) 在苗族乐器制作工艺中,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技艺。例如,苗族琵琶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会在琵琶的背板上绘制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通常具有吉祥寓意,如龙、凤、鱼等。这些图案不仅增添了乐器的美观性,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此外,苗族乐器在制作过程中,还会使用到一些特殊的材料,如用竹子制作的笛子,其音色清脆悦耳。这些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材料选择,使得苗族乐器在音质、外观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据统计,苗族乐器制作工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器演奏技巧
毕业设计(论文)
- 11 -
(1) 苗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丰富多样,体现了苗族人民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以芦笙为例,演奏者需要掌握吹、颤、滑、打等多种技巧。吹奏时,演奏者通过控制气息的强弱、流速的快慢来调整音高和音色。颤音技巧则是通过快速颤动手指来产生颤动效果,使音色更加饱满。滑音技巧则是在吹奏过程中,通过逐渐改变手指的位置来平滑过渡音高,产生优美的旋律。
(2) 铜鼓的演奏技巧同样复杂,演奏者需要掌握击打、敲击、拍击等多种方法。击打是铜鼓演奏中最基本的技巧,演奏者用鼓槌击打鼓面,产生低沉、浑厚的音色。敲击则是用手指直接敲击鼓面,产生清脆的音效。拍击则是在鼓边进行轻拍,以增加音乐的节奏感。在演奏中,演奏者还需要根据音乐的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击打部位和力度。
(3) 牛腿琴的演奏技巧则主要体现在拉弦和按弦上。演奏者需要通过调整手指的位置和力度,来控制音高和音色。拉弦时,演奏者通过手腕和手指的配合,使琴弦振动产生声音。按弦技巧则是在琴弦上施加压力,使琴弦振动的同时,改变音高。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还需要根据音乐的情感表达,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以达到最佳的听觉效果。这些技巧的运用不仅考验演奏者的技术,也展现了苗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乐器在苗族音乐中的作用
(1) 在苗族音乐中,乐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音乐表现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芦笙作为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其声音悠扬,常常作为主奏乐器出现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如祭祀、婚礼、节日庆典等。芦笙的音色能够营造出庄严、喜庆的氛围,是苗族音乐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苗族“跳花节”中,芦笙的音乐不仅为舞蹈伴奏,也是连接人与人情感纽带的重要元素。
苗族音乐的特点概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