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贵州民族音乐文化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贵州民族音乐文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毕业设计(论文)
- 1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 目: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
学 号: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
- 2 -
毕业设计(论文)
- 3 -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
摘要:贵州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贵州各民族的悠久历史、独特风情和丰富内涵。本文从历史渊源、音乐风格、乐器特色和传承现状等方面对贵州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回顾了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了其形成的地理、民族和历史文化背景。其次,详细探讨了贵州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如山歌、号子、舞曲等,以及这些风格的形成原因。再次,介绍了贵州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乐器,如芦笙、唢呐、琵琶等,分析了其制作工艺、演奏技巧和音乐效果。最后,针对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现状,提出了保护和传承的建议,以期为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贵州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资源,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贵州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
毕业设计(论文)
- 4 -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
(1)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地形复杂,山川纵横,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样的地理环境为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贵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四周被山脉环绕,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不仅造就了贵州丰富的自然景观,也为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提供了土壤。例如,黔东南的苗族、侗族地区,由于山高谷深,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山歌和号子,这些音乐形式与当地的地形环境密切相关。
(2) 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这种气候条件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音乐表达。在贵州,不同的民族居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他们的音乐风格也因地域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比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南盘江中游,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布依族和苗族的音乐以柔和的旋律和丰富的装饰音为特点,这与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3) 贵州的河流众多,河流蜿蜒曲折,形成了许多峡谷和瀑布,如黄果树瀑布、马岭河峡谷等。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为贵州增添了独特的自然美,也为民族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沿河而居的少数民族,如仡佬族、水族等,他们的音乐常常以河流为背景,创作出许多反映自然风光和民族生活的歌曲。例如,仡佬族的“河歌”就是以河流为题材,通过歌词和旋律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民族构成背景
毕业设计(论文)
- 5 -
(1) 贵州民族众多,民族成分复杂,现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黎族、畲族、毛南族、满族、仫佬族、锡伯族、壮族、傣族等18个世居民族。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是贵州的主要民族,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音乐文化。
(2) 苗族是贵州最大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为集中。苗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包括山歌、飞歌、情歌、古歌、史诗歌等。其中,山歌和飞歌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它们在苗族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社交和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音乐以山歌、小调、舞曲等为主,其中山歌和舞曲尤为突出。布依族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内容丰富,既有赞美自然、表达爱情,也有反映劳动生活和历史传统的歌曲。布依族的音乐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1)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贵州地区就出现了原始的音乐活动。例如,在贵州黔南州独山县的“独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制打击乐器,这些乐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音乐的基本需求。随着历史的演进,贵州民族音乐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毕业设计(论文)
- 7 -
(2) 在唐宋时期,贵州地区开始有较为详细的民族音乐记载。据《宋史》记载,当时贵州地区的苗族、侗族等民族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音乐体系。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山歌为主,歌词内容多反映民族生活、历史传说和宗教信仰。例如,苗族的“飞歌”在宋代就已经流行,这种音乐形式以高亢激昂的旋律和即兴创作的歌词著称。
(3) 明清时期,贵州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随着民族迁徙和交流的增多,贵州民族音乐开始与其他地区的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多元的风格。例如,明清时期的侗族大歌,就是在吸收了汉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侗族音乐家杨应修,他的作品《侗族大歌》至今仍广为传唱。据统计,明清时期贵州民族音乐作品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数千首。
二、贵州民族音乐的风格特色
山歌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 贵州山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著称,是贵州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歌通常在户外劳动或休闲时演唱,其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旋律、节奏、歌词和演唱方式上。旋律上,贵州山歌多采用五声音阶,旋律起伏较大,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据统计,贵州山歌的旋律类型有数十种,如高腔、平腔、低腔等。
(2) 在节奏方面,贵州山歌通常以自由节奏为主,演唱者根据情感和歌词内容灵活调整。这种节奏的自由性使得山歌在演唱过程中更具表现力。歌词内容丰富,既有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民族历史、民间传说和爱情故事等。例如,黔东南苗族的山歌《月亮歌》就通过描绘月亮的变化,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毕业设计(论文)
- 8 -
(3) 贵州山歌的演唱方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其中,对唱是山歌中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对唱通常由两个或多个演唱者进行,双方通过歌词的应答和旋律的互动,展现民族智慧和艺术魅力。例如,黔南布依族的“布依山歌”就是一种典型的对唱形式,它通过男女双方的对唱,展现了布依族的爱情观和审美情趣。
号子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 贵州号子是贵州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种集体劳动号子,它以其激昂的旋律、整齐的节奏和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著称。贵州号子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山区和农村地区,尤其在筑路、造桥、挖土、耕作等重体力劳动中广泛使用。号子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结构、节奏型和演唱形式上。
在音乐结构上,贵州号子多采用二拍子或四拍子,节奏紧凑,具有很强的推动力。据相关研究,贵州号子的节奏模式有30多种,其中最典型的是“长长短短”和“长短长短”的节奏型。例如,黔东南苗族的“苗山号子”就是以这种节奏型为基础,通过不断重复和变化,增强了劳动的节奏感和效率。
(2) 节奏型方面,贵州号子强调集体协作和协同劳动,因此节奏型多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这种形式中,一个领唱者负责引领节奏,其他劳动者跟随和应和。这种节奏型有助于劳动者保持一致的动作和步伐,提高了劳动效率。例如,在黔西南布依族的“布依号子”中,领唱者的角色尤为重要,他通过高亢的歌声引导整个劳动队伍的节奏。
毕业设计(论文)
- 9 -
(3) 在演唱形式上,贵州号子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即兴性。演唱者可以根据劳动的具体情况和个人情感,对号子的旋律和节奏进行适当的调整。这种即兴性使得号子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形成了丰富的曲调和表现形式。例如,黔北地区的“石工号子”在演唱时,往往会在旋律中加入当地的方言和特色,使得号子更具地域特色。此外,贵州号子还与当地的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号子舞”,这种舞蹈形式在节庆和庆典活动中尤为常见。
舞曲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 贵州舞曲是贵州民族音乐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当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舞曲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旋律、节奏和舞蹈动作上。旋律上,贵州舞曲通常采用五声音阶,旋律线条流畅,富有装饰性,常常包含有特色的民族音调。
节奏方面,贵州舞曲的节奏多变,既有紧凑的快节奏,也有悠扬的慢节奏。这种节奏的变化与舞蹈动作的流畅性和力度感紧密相连,使得舞曲在演奏和舞蹈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动态感。例如,黔东南苗族的传统舞蹈“苗鼓舞”中的舞曲,其节奏紧凑,与舞者击鼓的动作相呼应,增强了舞蹈的节奏感。
(2) 舞蹈动作是贵州舞曲的另一大特色。贵州各民族的舞蹈动作各具特色,既有模拟动物动作的,也有表现劳动生活的。例如,黔东南苗族的传统舞蹈“芦笙舞”,舞者手持芦笙,随着舞曲的节奏进行旋转、跳跃等动作,舞姿优美,富有民族特色。这些舞蹈动作不仅丰富了舞曲的表现力,也展现了贵州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毕业设计(论文)
- 9 -
(3) 贵州舞曲的形成原因与当地民族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首先,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音乐舞蹈文化。其次,贵州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民族分布广泛,这使得舞曲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地理环境和民族风俗的影响。再者,贵州各民族在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中,常常通过舞蹈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祈愿,这也促使了舞曲的形成和发展。例如,黔南布依族的“布依族跳花节”中的舞曲,就是用来祈求丰收和幸福的重要形式。
三、贵州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乐器
芦笙的制作工艺及演奏技巧
(1) 芦笙是贵州苗族、侗族等民族的传统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而著称。芦笙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选材、制管、组装等多个环节。制作芦笙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其中以楠竹、毛竹等优质竹材为佳。制作过程大致分为选材、开管、制作簧片、组装和装饰等步骤。
选材时,工匠会挑选直径适中、节间均匀、无病虫害的竹子。开管环节需要将竹子切割成一定长度的管段,并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接下来是制作簧片,这是芦笙音色的关键。工匠会根据竹管的粗细和长度,裁剪出相应尺寸的簧片,并通过敲打、弯曲等手法调整簧片的厚度和张力。最后,将簧片插入竹管,并进行组装。装饰方面,工匠会在芦笙的表面绘制民族图案,如龙、凤、云等,以增添其艺术价值。
毕业设计(论文)
- 10 -
(2) 芦笙的演奏技巧丰富多样,演奏者通过吹奏、颤音、滑音等手法,使芦笙发出不同的音色和旋律。吹奏技巧要求演奏者掌握正确的呼吸和唇部控制,以达到稳定的音量和音色。颤音技巧是通过快速连续吹奏,使音高产生细微的波动,增加音乐的动态感。滑音技巧则是通过改变吹奏力度,使音高平滑过渡,增强音乐的流畅性。
以黔东南苗族的芦笙演奏为例,当地著名的芦笙演奏家杨光耀擅长演奏高难度的滑音和颤音技巧。在他的演奏中,芦笙音色清脆悦耳,旋律优美动听。据观察,杨光耀在演奏过程中,能够根据音乐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演奏技巧,使芦笙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3) 芦笙在贵州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祭祀、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在祭祀活动中,芦笙演奏通常与舞蹈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芦笙舞”。在庆典场合,芦笙演奏则用以烘托气氛,表达喜悦之情。在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中,芦笙演奏既是仪式的一部分,也是对逝者或新人的祝福。
据统计,贵州各地芦笙的演奏形式各有特色。例如,黔东南苗族的芦笙演奏注重音色的变化和旋律的丰富性;黔南布依族的芦笙演奏则更注重节奏感和舞蹈动作的协调。这些不同的演奏形式反映了贵州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芦笙作为贵州民族音乐的代表,不仅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展现了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