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走进苗族歌舞之乡黄平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走进苗族歌舞之乡黄平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毕业设计(论文)
- 1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 目:
走进苗族歌舞之乡黄平
学 号: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
- 2 -
毕业设计(论文)
- 4 -
走进苗族歌舞之乡黄平
摘要:黄平,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苗族歌舞之乡,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本文以黄平苗族歌舞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现状以及发展前景。通过对黄平苗族歌舞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其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保护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提供参考。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从黄平苗族歌舞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传承现状、发展困境、保护策略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论述。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黄平作为苗族聚居地,其苗族歌舞更是独具特色,是我苗族歌舞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黄平苗族歌舞的研究,揭示其文化内涵,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为保护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提供借鉴。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如下:
一、黄平苗族歌舞的历史渊源
黄平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
(1) 黄平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400至1500米之间。这里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4℃至16℃之间,为苗族歌舞的孕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黄平境内有舞阳河、清水江等河流蜿蜒流淌,水资源丰富,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据统计,黄平地区总面积为2937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近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毕业设计(论文)
- 4 -
(2) 黄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其中苗族人口占比较高,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苗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服饰、建筑、饮食、节日、歌舞等。黄平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黄平,苗族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如苗年、跳花节、苗歌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展示歌舞技艺的重要平台。例如,苗年期间,黄平地区的苗族人会穿上盛装,举行盛大的歌舞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3) 黄平地区的苗族歌舞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苗族的飞歌、芦笙舞、踩堂舞、滚龙灯等。这些歌舞形式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飞歌是苗族人民在田间劳作时的一种即兴歌唱,歌词内容丰富,形式自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芦笙舞则是一种集体舞蹈,以芦笙为伴奏乐器,舞姿优美,节奏明快。踩堂舞是一种集体舞蹈,以堂屋为中心,舞者围成圆圈,边走边舞,气氛热烈。这些歌舞形式在黄平地区广泛流传,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资料显示,黄平地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余项,其中与苗族歌舞相关的项目就有10多项。
苗族迁徙与黄平苗族的形成
毕业设计(论文)
- 6 -
(1) 苗族历史悠久,其先民最早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华夏族。经过长期的迁徙和融合,苗族形成了多个支系,分布在我载,苗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战乱和政治迫害。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苗族开始大规模迁徙,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2) 黄平苗族的形成与苗族迁徙的历史密切相关。在唐宋时期,苗族开始向贵州地区迁徙,黄平地区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迁徙路线。苗族迁徙过程中,不断与当地的其他民族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黄平苗族文化。黄平苗族主要分为三个支系:花苗、青苗和黑苗,各支系在服饰、语言、习俗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3) 在黄平地区,苗族迁徙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例如,黄平县的苗族村寨分布密集,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村落景观。这些村寨的建筑风格、生活方式、节日庆典等方面都体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在黄平县浪洞乡,有一座被称为“苗族迁徙史”的苗族古村落,这里保存了大量的苗族历史遗迹,如石碑、石狮、石鼓等,见证了苗族迁徙的历史。
黄平苗族歌舞的起源与发展
(1) 黄平苗族歌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苗族人民在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据传,苗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为了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开始创作歌舞。这些歌舞形式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对精神世界的寄托。在黄平地区,苗族歌舞的起源与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对自然界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密切相关。例如,苗族飞歌的起源便与苗族人民对祖先的纪念和祈求祖先保佑有关。
毕业设计(论文)
- 7 -
(2)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平苗族歌舞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唐宋时期,苗族歌舞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歌舞以芦笙舞、踩堂舞为主,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明清时期,黄平苗族歌舞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种类和形式的歌舞,如滚龙灯、苗歌等。这些歌舞形式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期间,黄平苗族歌舞还受到了周边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3) 进入现代,黄平苗族歌舞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黄平苗族歌舞逐渐走向全县通过举办各类苗族歌舞比赛、文化节等活动,推动了苗族歌舞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黄平苗族歌舞还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与戏剧、舞蹈、音乐等相互借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平苗族歌舞艺术。在黄平,苗族歌舞已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传承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据统计,黄平苗族歌舞代表性项目已达数十种,其中不乏苗族歌舞的艺术特色
音乐特色
(1) 黄平苗族音乐特色鲜明,以飞歌和芦笙音乐最为著名。飞歌是一种独特的山歌形式,歌词内容丰富,形式自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飞歌的演唱方式独特,多在高山上进行,演唱者站在山顶或山腰,用高亢激昂的嗓音传达歌曲内容。据调查,黄平地区的飞歌种类超过50种,其中《苗岭飞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歌曲广为流传。例如,在黄平县浪洞乡的苗年节庆活动中,飞歌成为重要的表演节目,吸引了众多游客。
毕业设计(论文)
- 7 -
(2) 芦笙音乐是黄平苗族音乐的另一大特色,芦笙是苗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其音色悠扬,旋律优美。黄平苗族芦笙音乐以芦笙舞为主要表现形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紧密相连,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据《黄平县志》记载,黄平苗族芦笙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目前,黄平苗族芦笙音乐有超过20个曲目,如《迎客曲》、《送客曲》等。在黄平县苗族的跳花节上,芦笙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展示了苗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3) 黄平苗族音乐还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由于黄平地区地形复杂,方言差异明显,导致苗族音乐在音乐风格、演唱方式、乐器使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例如,在黄平县西南部的苗族村寨,音乐以高亢激昂的飞歌为主;而在东北部的苗族村寨,则以柔和抒情的芦笙音乐为主。这种地域差异性的存在,使得黄平苗族音乐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据统计,黄平苗族音乐代表性曲目有200余首,其中《黄平飞歌》、《黄平芦笙曲》等已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蹈特色
毕业设计(论文)
- 9 -
(1) 黄平苗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力著称。在黄平,苗族舞蹈种类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芦笙舞、踩堂舞、滚龙灯等。芦笙舞是苗族人民庆祝节日、表达喜庆情感的重要舞蹈形式,舞者手持芦笙,边舞边吹奏,动作优美,节奏明快。例如,在黄平县的苗年节庆活动中,芦笙舞作为传统节目,吸引了大量观众。
(2) 踩堂舞是黄平苗族独特的舞蹈形式,它通常在堂屋内进行,舞者围成圆圈,以脚步为节奏,边走边舞。踩堂舞的动作简单,易于学习,是苗族家庭聚会、婚丧嫁娶等场合的传统舞蹈。这种舞蹈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敬畏。黄平踩堂舞的表演形式多样,如《踩堂舞》、《踩堂步》等,深受当地村民喜爱。
(3) 滚龙灯是黄平苗族特有的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道具——滚龙灯而得名。滚龙灯是一种用竹条编制的龙形道具,舞者手持滚龙灯,模仿龙的动作,舞姿翩翩。滚龙灯舞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黄平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平县的苗族村寨中,滚龙灯舞常常作为庆祝丰收、祈求吉祥的节目出现,是苗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黄平滚龙灯舞已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国内外多个舞台上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服饰特色
(1) 黄平苗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工艺、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苗族服饰分为男装和女装,两者在色彩、图案和材质上都有所区别。女装尤为华丽,通常包括上衣、裙摆、围腰、头饰等部分。黄平苗族女装以红色为主色调,辅以白色、蓝色、黑色等,色彩鲜明,极具视觉冲击力。据《黄平县志》记载,黄平苗族服饰的图案多为云纹、水波纹、几何图形等,寓意吉祥如意。
毕业设计(论文)
- 9 -
例如,在黄平县浪洞乡的苗族村寨,女性服饰尤为讲究。上衣为对襟短衫,领口和袖口绣有精美的云纹和几何图案;裙摆则采用多层拼接,裙摆边缘绣有彩色花边。围腰以红、蓝、黑三色为主,上面绣有精致的云纹和花卉图案。头饰则是苗族服饰中的亮点,通常包括银冠、银簪、银链等,佩戴在头顶,光彩夺目。
(2) 黄平苗族男装相对简约,上衣为对襟短衫,下身穿短裤,头戴斗笠。男装色彩以蓝色和黑色为主,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和云纹,寓意男性的刚毅和勇敢。在黄平县苗族的节日庆典中,男性村民会穿上节日盛装,头戴银饰,手持芦笙,与女性村民一同庆祝。
据相关数据显示,黄平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复杂,一件完整的苗族服饰需要经过剪裁、缝制、绣花、银饰镶嵌等多个环节。其中,绣花工艺尤为讲究,绣工们运用十字绣、挑花、平针等技法,将图案绣制得栩栩如生。
(3) 黄平苗族服饰不仅是苗族人民的日常穿着,更是他们表达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黄平县,苗族服饰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推动苗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举办各类培训班,培养年轻的绣工和银饰工艺师。同时,黄平苗族服饰还走出乡村,进入国内外市场,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毕业设计(论文)
- 10 -
例如,在2019年举办的“中苗族服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和专家学者。活动中,苗族服饰表演、刺绣工艺展示等活动精彩纷呈,展示了黄平苗族服饰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样的活动,黄平苗族服饰逐渐被更多人认识和喜爱,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表演形式
(1) 黄平苗族歌舞的表演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广场表演、庙会表演、节庆表演和民俗活动表演等。在广场表演中,苗族歌舞通常在宽阔的场地上进行,观众围坐在四周,观赏舞者们的精彩表演。例如,在黄平县的苗族跳花节期间,广场表演成为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吸引了上万名观众。
据统计,黄平苗族歌舞表演的广场活动每年举办超过50场,观众人次达数十万。庙会表演则是在寺庙或庙宇举行的,表演者通常在庙宇前或附近的广场上表演,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庙会表演的节目形式多样,包括舞蹈、歌唱、戏剧等。
(2) 节庆表演是黄平苗族歌舞表演的重要形式,它通常与苗族的传统节日相结合,如苗年、跳花节、龙船节等。在这些节庆活动中,苗族歌舞表演是庆祝活动的高潮部分。例如,在苗年的庆祝活动中,舞者们会穿上盛装,进行芦笙舞、踩堂舞等表演,气氛热烈,参与人数众多。
走进苗族歌舞之乡黄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