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2025年老年的美文(精选7篇) 】是由【bab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老年的美文(精选7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老年的美文(精选7篇)
篇1:老年的美文
关于老年的美文
有人说,童年是个谜,青年是首诗,壮年是篇小说,老年是部哲学著作。我很欣赏这最后一句。
余秋雨在《关于年龄》一文中说:“老年是如诗的年岁。”“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宁静下来了的周际环境和逐步放慢了的生命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这正是真正的老年之美。
老年不是一个简单的年轮概念,有的人出生时已经衰老,有的人越活越年轻,最后在青春中逝去,即使年纪已经很老。
人生的舞台上放着一架望远镜,通过这架望远镜从两端看生命。年轻人看到的生命常常很长,而老年人看到的生命往往很短。因此,“人生苦短”便多发自老者之口,老当益壮、老骥伏枥,便能构成一幅壮丽的夕阳图。
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人到老年,就必然被后来者挤下舞台。但不必难过,完全可以惬意地在台下当观众,品味别人重复自己曾有过的精彩表演。
老年就像是一个辛劳于人生旅途的信号员,看透了一切功名利禄,于是只想提着红绿灯,指引旅客们前进的路。
老年,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悟透了失败、挫折、寂寞、痛苦,懂得了它们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佐料。因此,要善待它们,从中品尝出真实的人生。
老年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的第二次童年,是返璞归真。犹如化装舞会已经结束,你已不再需要面具了,上天解开了你被激情捆绑的双手,赐予你的是宁静和自由。因此世界最真实的话出自老年,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正是老年。
林语堂说过,有人用老气横秋骂人,实在是不晓得秋林古色之美呀!的确,老年人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显示出如秋天般深沉、博大的气度与胸怀,那种美是年轻人难以散发出来的。
老年人因经历过生命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所以锤炼了一种从容、淡泊的心境,使他们常常能以静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的超然,来对待纷纭的人世。
老年人由于有了丰富的人生积淀,以及晚年充裕的时间,常能做出令世人惊叹、赞赏的'事业,绽放出绚丽多姿的云霞。老年人同样是宝贵的财富,谁都不能小看他们,他们的知识、经验尤其值得重视,青年人可以从中学习到应对各种困难的技巧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有人说过,老年时代如蜿蜓河流的下游,宽阔而平静,是人生一个看似平淡实则丰美的重要阶段。世人要学会欣赏老年人,这才不愧是生活中的智者,因为他领悟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哲学真谛。
人生是一部书,老年就是书的结尾,而结尾部分才是最精彩、最动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老年也像戏剧的最后一幕,不管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是悄无声息,都可以安然地走下舞台。何必霸着台子不让位,非要等到筋疲力尽地趴在台上不能动,让人一脚踹下来才“心甘情愿”呢?
康德说过:“老年时像青年时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曲;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人生如远行,老年就是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的那一种旅程。
篇2:童年中年老年-深度美文
童年中年老年-深度美文
希腊神话中的女神斯芬克斯,是一个带着翅膀的狮身人面,常坐在山崖上要过路人回答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答不出来的人就会死去。一个聪明的人最后解开了谜底,女神所说的是,人在生长过程当中的三个阶段,即:童年,中年,老年。斯芬克斯听后,跳崖身亡。说明人一生当中,这三个年龄段是最令人珍惜的,钦佩的,因为它们就是人的一生。
童年
人不可能一出世就是个大人,他必须得由小长大,从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决定着人长大后的作为。孩子的教育,做人,生活都是可教的。
儿童脑袋瓜幼稚,不会想事,脑细胞也是在长成之中,易二接受新知识,对什么事都好奇,不会想的太深,又机灵、活泼、可爱,可塑矣。
孩子的生活自由自在,逍遥自乐。爱说实话是孩子的优点,哪怕只有一点小错误,也是可以谅解,修正的`,“童言无忌”嘛!要嘛他周伯通为啥还“返老还童”呢?再说,“那孩子”要是不说:“皇帝的确没有穿衣服啊!”有谁又肯为心中的迷惘开脱呢?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与光明。“一切要从娃娃抓起”,孩子需要的是家人的谆谆教诲。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骄傲,是一颗刚燃起的“金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
中年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孔子的《论语》阐述了人到中年的可贵,而立之年的人已是成家立业之地步,有骄妻幼子,慈父善母,尽享天伦之幸。
中年的人最可贵之处就是既养家糊口,又勤奋敬业,里里外外忙碌不停。一天繁累的工作之后,回到家,全家人一块吃顿晚餐,说说笑笑,饮一杯饭后甘洌的浓茗,工作的劳累,心情的疲惫也舒展了。
中年挑起了家庭和事业的两份大担子,置得体谅苦心,为了家庭,人生,生活而不停奔波。
中年人最让人敬佩的是身体流露出成熟的气息,是心与情相融的气息。面对劳累的工作,望而前行;面对艰难的人生,嫣然自信的一笑;面对同样忙碌的妻子,用心安慰;面对频频老去的父母,尽忠尽孝。
中年洗去了年青的幼稚,完成成熟的象征。中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是一棵苍劲有力的大树,是一份永恒。
老年
在度过风雨凋蔽的几十年,人都会步入“花甲之年”“古稀之岁”,人都有老。老年是走过崎岖,艰难,辉煌后的最后一个阶段。
人都说:老了又回到了童年。的确如此,人一到老年便会思客思家,回忆往事,总想再回到从小的快乐,这也许就是“叶落归根”吧!老年人总是喜欢孩子,看着儿孙满堂,心里高兴,总想摸摸孩子的头,讲述自己的故事,也总爱和孩子玩,“人老心不老”这便是一个轮还,一个周期。
老年人都是铁骨铮铮,锐气不减,口气异常坚决,一但不能做任何事,便只能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
老年人更要不得寂寞,更坚定“相爱终身”。人越老越感觉爱的重要,也能知道:许多年为许多人。更能体会:相知相伴,值得托付。
人到老年,毕竟为儿女付出了所有,双鬓白白,他们的做法,生活方式,要的是理解和支持。
老年也是一种美,他们不是一杯浓茶,而是酝酿了几十年的美酒。
篇3:人生老年美文:“下半场”开演了
这部剧,一个角色,我从童年演起,到少年,青年,中年。上半场与下半场之间没有幕间休息,直接幕启。下半场开演,我已经演起了这个角色的老年。
一部剧的角色,横跨了六十年,化妆师是一个叫“岁月”的隐身人。
这只有是做过演员,至今没有真正离开过舞台的人,才会对步入“耳顺”之年萌生这样的假想。
我们的父母,从未一本正经的告诉他们的儿女们,他们准确的出生年月。他们的儿女们也从没把父母们的生日当真,记忆中,也从没为父母过过生日。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倒是从没拉下一次自己的生日。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弄清我出生在哪里,东北?北京?还是大同?但绝不会是镇江。四十岁上调到省城工作之后,“大嫂子”才从老大家里,把保存着的那张我当年的出生证明翻出来给了我。尘封了四十年的谜团终于解开;我居然生在南京的八一医院。
来到省城那天起,一直到二十年后,我居然也还住在离“八一医院”最近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无巧不成书”,也是所谓戏剧的巧合。六十年后再翻出的那张出生证明上,明明记载着1957年12月15日几点几分的生辰,也还清清爽爽踩上了当年那只淡红色的小脚丫印记。
有人喜欢,有人出于无奈,有人多出一份心机会修改自己的生日,当然,一般会是往小里改。往年轻里改。如果你长相又少年,又能具有那么些欺骗性,也没几个人能识破身份证上动过手脚的把戏。
我从二代身份证开始,就被派出所弄错了,可他们没往小里错,是往大里错,也就早了十天,错成了12月5日。这个错不能带给我任何投机取巧的好处,最多只是能提前在五日那天,我能收到类似“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餐饮店短信祝贺生日快乐,能享受一份免费或打折套餐的广告。
演上半场时,除了年龄的差异,我还换了不少角色;学生,工人,演员,播音员,文艺编辑,文艺部主任,文艺台台长,团长,主持人,歌唱家,撰稿人,导演,企宣中心主任,民营文化老总,广电影视基地老总,企宣中心主任。连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在这幕剧中,我有着超常,超快的“改妆”和“换装”速度,演得怎样已经不重要了,看得台下的观众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目瞪口呆时,我会稍稍有那么点可怜的得意。
演到“下半场”只剩下一个角色:为人父的老人。所幸用不着在黑灯瞎火中,再手忙脚乱抢妆,补妆,抢装了。都用不着往头发上涂抹白油彩,喷白发胶,满头早就自然长成“奶奶灰”了。
看过我上半场演出的观众,大多无话可说,甚至有打起瞌睡,中途溜号的。也有不少忠实的观众,给足我面子,像钉在了座位上,还会饶有兴致的窃窃私语,评头论足一番。我只顾投入着在台上演自己的角色,压根儿听不见台下观众在聊我些什么。余光里也能发觉黑乎乎的台下,有观众对我还不时会指指点点些什么。
演了一场又一场,没听见人们评价过我的演技如何如何,仅仅混了个眼熟而已。
上半场的三分之二,演的是小城故事,小城里的那些小街小巷,楼上楼下,台上台下,台里台外的那些个人物。也刚刚演到混了个眼熟的功夫,转眼间,剧情切换到了省城。场景不停的在“牵换”,东白菜园,香浦营,小火瓦巷,太平门,长江路,湖南路,石鼓路,鼓楼,三条巷,溧水石湫镇,兜了好大一个圈子,最终还是兜回到了这个叫“小火瓦巷”的地方。
二十年前,来省城报到的今天,一切都安顿妥当。全部家当,都塞进了科巷里的那个叫“东白菜园”居民楼上的一间40平米的小屋里。楼下就是一家据说是南京市最大的菜市场,傍晚时分也到了菜市场最安静的时候。独自一人在屋子里,我陷入了久久的彷徨之中。说起来还在小城有过那么一阵子轰轰烈烈,冷不丁被抛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还是让一个已近中年成熟的男人,陷入了深度迷茫。该不该来,后几十年,难道就这么一直在这座城市呆下去了么?
二十年后的我,常常又会想到类似的问题,紧跟着的自问自答是坚定的,自信的。来是正确的,是值当的,是无悔的。
那个傍晚,最先让我对这座城市,这个单位有过一番深深动容的是,团里为我调动之事忙前忙后的业务办主任小邱,正在我短暂迷茫萌生些许凄凉的时刻,一个电话打过来:
“你下楼来吧,到楼下这家大上海饭店,我才知道今天是你的生日,就我和你,小小庆祝一下吧”!就这么一句招呼,我的热泪差点涌出眼眶。那一年的那个晚上,我正好四十一岁。
这段记忆和场景,听起来很寻常,很随缘,却一直没有删除,想故意“格式化”都做不到。
在省城这段上半场的后半部分,剧情一直在不停的反转,新奇不断,悬疑不断,高高低低,走走停停,酸甜苦辣的五味杂陈。
省城二十年的打拼,回头看,也只是在那张名片上“打”出几行虚荣和空洞的名份,没几年,这些个打拼来的所有名分,就又都压缩到微信朋友圈“二维码”里。只剩下一个名份:大家的“微友”。
回头瞅瞅,可以说,上半场演的再紧凑不过了,“而立”,“不惑”,“知天命”之后,下半场该演“耳顺”,“古稀”和“耄耋”了。
都说下半场是全剧的重头戏,戏份都在下半场。我倒觉着,下半场也可以从容的,不紧不慢的去演,演出这个人物的气质,沉稳和老迈的残存魅力,演出这幕剧的最终看点和完美结局,精彩谢幕,才会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引以欣慰和知足,成就和自恋的收获。
前一天的晚上睡的很早,这一天的早晨醒的很早,醒来后再也没能入睡。虚岁过后,这应该是“耳顺”的一个周岁的生日。微信上“嘟嘟”两声,那是蕾子小两口从他们的那个小家给老爸发来的生日祝福。早先,娜娜专门拉上我,去新街口“苹果“旗舰店,捧回一台搁在书桌上的“苹果”。说反正我一天会有半天跟电脑过。蕾子给她老爸买了件大红色羽绒服还不算,还专程去了香港,买回一台价格“划算”得不得了的“苹果8”。小丫头跟我一样,从小数学学得很差,最终没算过帐来,也不知他来回香港一趟,“划算”在哪里了。贝贝打算用微信钱包里的零花钱,15日电影《芳华》首映这天,给老爸和全家预定几张观影卷,做件让老爸心里会微微一动,鼻孔或许还会隐隐酸涩那么一阵的事。结果,老爸没等得急,抢先看了那场“点映”专场。
2025年老年的美文(精选7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