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精选]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精选]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 】是由【平平库】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精选]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精选]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
[精选]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 学生活动
  3. 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 学生活动
  5. 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 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 学生活动
  3. 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 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电和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能量》单元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统领并开启本单元,继而研究电磁铁、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能量与太阳等小主题。教材由 “让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制作一个电磁铁”和“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三部分组成。教材的编写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通过“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的实验了解电流能够产生磁性,然后做一个电磁铁进而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问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推理的方法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怎样做才能减少误差。经过讨论,学生会知道:纸放在两个盒子上面做成桥的样子,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要放在不同厚度(宽度)纸的相同位置(纸的中间),最好把垫圈叠起来。学生的回答正是解决了控制变量的好办法(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放在同一位置),控制量一定了,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用三张不同(宽度)厚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不断追求实验的科学、严谨。最后,学生总结初步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随之增强。
  在科学课上,应该把时间把发言权都交给学生,在他们那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学生会从完全不知道的问题中,慢慢的加剧自己的看法,得到你异想不到的结果。就这个非常的严谨,数据非常的明朗,让我认识了孩子们崭新的能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青岛版P22~P23
  教学目标:
  1、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 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牛奶有哪些变化,牛奶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处吗?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设
  大家收集的资料真全面啊!那么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看来你们都是注意观察的好孩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制定方案
  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谁愿意把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四位同学每人进行其中一种混合实验。一定要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实施探究
  1能具体说说哪些东西能让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
  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关引用牛奶的知识
  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不科学。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
  (五)展示交流
  用牛奶做胶水。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制作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将40l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适量小苏打,搅拌。
  (六)拓展创新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让老师来听一听,你们都有哪些收获。那你知道这么好喝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下面老师教教大家如何做酸奶,好不好?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轮在生活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认识共工作的原理。
  3、学会开动脑筋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定、动滑轮是如何工作的。
  教这难点:认识其工作的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决问题
  1、滑轮组的作用。观察结构图P12
  2、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 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下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结合图)
  (2) 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交老师检查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3并将游戏结果用表格作好记录。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025年[精选]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平平库
  • 文件大小63 KB
  • 时间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