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将相和》教案(精选13篇).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将相和》教案(精选13篇) 】是由【feif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将相和》教案(精选13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将相和》教案(精选13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将相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将相和》教案 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本篇课文主要有三个小故事组成: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之间相互独立又存在这必然的联系。正是由于完璧归赵,蔺相如做了上大夫,才有了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的表现,才有了他上卿的地位,正是这官职的提升,才招来廉颇的不服气,最终又成就了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构成了“将相和”的大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和氏璧的来历,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师:将是谁?相又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解读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欺骗、胆怯、廉颇、推辞、诸位、削弱、上大夫、击缶、上卿、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
  (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情况,反馈自学效果,培养预习习惯)
  三、精读课文,感知人物
  1、师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课件出示: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指名读,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
  师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2)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一段话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提出问题:玉是一块宝玉,从文中哪能看出来?十五座城也不是个小数目,换了行不行?不换,又会怎么样?学生思考回答
  师指导朗读(如果你是蔺相如,你怎么读?老师做赵王看看能不能让你去。此时你临危受命,搞不好宝玉失去,人头落地,使命重大呀)
  (3)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二段话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拿到宝玉,他可能说什么?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秦王,你又会怎么说?会想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表现了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三段话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引导学生说出秦王理屈,而蔺相如已经看清楚秦王的贪婪的真面目
  学生深入情境自由读
  2、小练笔: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把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简写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还能理清这个故事的脉络,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自主学习“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
  (1)学生按照以上学习方法自由学习。
  (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
  4、说一说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5、学习三个故事之后,你认为蔺相如和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总结课文
  1、师提出问题: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引导学生回答)
  2、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经过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和这一家喻户晓的大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师问生答的形式总结全文,帮助学生再一次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理清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将相和(和好)
  蔺相如廉颇
  机智勇敢英勇善战
  顾全大局知错就改
  《将相和》教案 2
  教学内容: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解题
  (略)
  “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
  (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给文章分段;
  (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 蔺相如 胆怯 抵御 上卿
  (2)组词
  秦 璧 击 协 渑
  泰 璧 缶 胁 淹
  (3)解词:
  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将相和》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
  鹏博士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
  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将相和》教案 4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得吗?(生齐声回答)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谁?“和”是什么意思?(生作答:“将”指蔺相如,“相”指廉颇,“和”是和好的意思)板书:蔺相如廉颇
  谁还记得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哪几个?
  (生作答:三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很好!那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这个人物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生作答)当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收拾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1、全班齐读第二、三部分
  读了课文,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的方法呢?(理清小故事内的脉络;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
  那今天我们就按照学习“完璧归赵”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小故事。
  2、合作讨论
  针对课文中的“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学习,在文中画出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相关语句来体会。
  (学生针对有效问题的提出,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细细体会。目的就是通过重点语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悟人物的品质。)
  汇报交流情况
  1、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2、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指导朗读:
  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

2025年《将相和》教案(精选13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eifei
  • 文件大小56 KB
  • 时间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