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二、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五、个体的差异对利他行为的直接影响
一、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利他行为并非人类所特有,其他生物也有利他行为,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他们的物种留存下来。利他是生物个体以自我牺牲换取物种生存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因此,社会学家假设,利他行为有遗传机制。
社会生物学派的学者从动物出于本能的利他行为中得到启发,推断人类的利他行为也是因为本能决定。西方的社会心理学家对年幼儿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
在青海高原的牧区流传着一个藏羚羊的故事:一只母羚羊为救小羚羊,在跨越峡谷时,母子俩同时起跳,但是弹跳的那一瞬间母亲放慢了速度,几乎只用了和小羚羊相当的力量。母亲在半空中先于小羚羊下降,小羚羊稳稳地踩在母亲的背上,以此作为支点第二次起跳,顺利地逃到对面的峡谷,而它的母亲却无力第二次起跳,落入深谷摔死了。
二、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如天气,噪音等。在晴朗的天气里,人们更乐意帮助他人,反之,则不然。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对一定数量的刺激作出反应,过多的刺激会使一个人的利他行为减少。所以社会心理学家由此推断,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之所以比生活在小城镇或农村的人有较少的利他行为,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大城市有大量的噪声而给人以过多的刺激,使得他们无法对所有的刺激和要求做出反应。
三、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1)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许多心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的淡漠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通常认为紧急情况发生在有许多人在场的情形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相助。但事实恰恰相反,往往人多的场合,有人出来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为什么人们在群体里比单独时有较少的利他行为呢?
责任扩散
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因此,每个人承担的责任减少,产生利他行为的可能性也减少。因而产生一种“即使我不去救,也会有人别人去救”的想法。
集体冷漠
(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采取行动之前,首先要对事件的性质做出判断。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四、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社会规范就是行为、态度和信仰的模式。这些模式是社会组织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认为是适当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论认为,利他行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人们按照社会规范的结果。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特别重要的社会规范有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和平等规范。一般来说,社会中的个体都面临着必须遵守这些规范的压力,如果他们违背了这种规范就有可能遭到社会排斥或各种各样的惩罚。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去扶她?防火防盗防老太
南京彭宇案
天津许云鹤案
金华吴俊东案
判决结束后,彭宇一脸郁闷
的站在法院门口
社会心理学(修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