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地图.doc高中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地图
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高中历史教学应融入地理课知识,以历史地图为切入点,讲授新课时采用科际联系,总复习时适时设计综合课题,探索出史地学科综合的模式。地图是地理学科财会论文,.. 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高中历史教学应融入地理课知识,以历史地图为切入点,讲授新课时采用科际联系,总复习时适时设计综合课题,探索出史地学科综合的模式。
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殊语言,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标志性语言。阅图、识图、解图能力是学习地理的重要能力,是地理教学中被首要培养的能力。
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反映了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具体活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内容也可以通过历史地图的形式来反映。这样,历史地图是借助地理中最基本的地图形式,以及历史地理基本要素来表示历史内容。所以,它是跨学科综合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理课知识渗透到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切入点。这主要是因为:
1历史地图是我们研究、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受自然条件、生存环境等地理因素影响的。中国古代就有“左图右史”,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现工具,有助于教师阐明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求事半功倍。
2历史地图对于我们了解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揭示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掌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地图的这些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1)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掌握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地理因素对人类经济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可以通过历史地图反映出来。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往往是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水源便利的地区,正是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早期人类创造了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如关中平原。(2)历史地图可以反映人类政治活动与地理自然环境的联系,有利于揭示政治活动的本质特征。中国历史上分裂局面的出现,也可以从历史地图上找出某些规律和形成原因。中国古代南北分裂对峙局面基本上是沿秦岭-淮河这条地理南北分界线划分的。南方的政权,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大山大河阻挡北方强敌的进攻,如赤壁之战。南方亚热带湿热气候和复杂的地形也不利于北方政权征服南方。江南地区土地肥沃、光热、雨水条件适宜于发展农业生产,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南方政权统治的稳固。(3)历史地图可以反映人类思想文化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揭示思想文化的物质根源。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人们吃穿住用行,从而在人们思想意识领域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阅读《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的分布》图,学会、学堂、报馆主要集中在广东、长江流域、京津地区。这些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如江南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或为政治文化中心,如京津地区;另外这些地区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加速当地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而且较早的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这些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也准备了思想基础。有效利用地理知识服务于历
高中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地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