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
篆法章法刀法
篆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宝,是东方艺术的代表。
篆刻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当从篆法章法刀法三方面学习与欣赏。
篆法章法刀法
是篆刻基本技法的三个要素。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从创作的时间顺序来看是先篆法,次章法,然后才是刀法。
朱简《印章要论》中说:
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刀法者,所以传书法也。
篆法识篆写篆
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石鼓文等统称为大篆。还有秦统一文字后出现的小篆,以及专用以入印的缪篆、鸟虫篆等。
缪篆是入印的主要文字
学会查字书、字典。主要的字典如下:
甲骨文:《甲骨文编》(中华书局)
金文: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
小篆:(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缪篆:《汉印分韵合编》(上海书店)
综合:《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
要提高篆刻中的篆法水平,除了学习古文字学外,还需要有写篆书的基础,才能在篆刻作品中表现笔意, 创作意图和情趣。
篆法识篆写篆用篆
识篆
篆刻中使用的文字主要是篆书。篆书具有更多的象形因素和强烈的形式美与装饰美,其结构对称平衡,形态错落多姿,笔画简洁优美、线条遒劲规整,因此,用它入印比其它字入印更为美观。
“学印必先明篆,习篆必先正字。”由此看来,要学好篆刻先得要学会“识”和“写”篆书,否则无从治印。篆刻只有先写好篆书,深明篆意,结体方可正确,运刀才能畅达。
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
章法构图布局
“乐竟之谓章,文采之谓章,是章法者,言其全印灿然也。”
布排印文。或平整规矩,言其印文就行结构、布排整齐;或错杂放纵,言其印文不拘一格、应情变化。
分朱布白。朱文印中,朱者为实,白者为虚;白文印中,白者为实,朱者为虚。分朱布白,即为经营虚实。一要匀称,此章法具平整规矩,平稳厚重之美;二为对比,“宽可走马、密不透风”,虚实相生之美;三为对称,应情而定,形成均衡的装饰意趣;四为呼应,全印朱白相互呼应,灵动的整体韵律。
完善整体。一为协调,字体统一、笔势统一、笔画风格统一、印文与印边风格统一;二为求异,避免机械重复,生动整体;三为破残,为调节笔画稠密或内外通气,可适当破残,横画横破、竖画竖破,唯白石老人“反其道而行之”,亦不失精妙;四为相间,一印之中同用白文和朱文,笔画繁者为白文,简者为朱文,形成平衡之势;四为移位,在不违反六书原理之下,可移动某一部首,使印文形体相互适应;五为挪让,以伸缩印文移动方位,完善虚实;六为巧拙,用巧不过于媚俗,用拙不流于怪野;七为伸缩,适当伸缩处理印文笔画,达到印文整体气势连贯;八为镶合,可将二字合成一体,调节虚实;九为回文,逆向旋转布排印文,以期虚实协调;十为粗细,印文笔画繁者可略细,笔画简者可略粗;十一为边栏,印章中的印边和栏格。
章法构图布局
刀法刻法
篆刻的刀法,就如书法的笔法一样,至关重要。
按刻法分单刀和双刀。单刀在笔划的正中下刀刻之,多用以刻细朱文;双刀在笔划的两侧下刀,多用以刻粗白文和朱文。按运刀的刀势不同又分为冲刀、切刀和冲切结合三类。根据各篆刻名家的执刀方法、运刀刀势和刀具厚薄利钝产生的刀痕不同,又形成了各种篆刻流派。如清代皖派篆刻家善用冲刀,线条劲挺,流畅奔放;浙派篆刻家喜用切刀,刀痕顿挫起伏,生拙古朴;吴昌硕篆刻冲切结合,刚柔相济,浑厚苍劲。
刀法刻法
执刀姿势一是用执笔的方法,通常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握刀,中指抵于刀柄内侧,无名指及小指抵于中指下,刀杆侧倚虎口,以刀角斜侧入石,以40度左右角度向左前推进。二是像握拳一样,五指握刀,大拇指在外面,运刀是由外向内冲切。第一种执刀法较灵便,适宜小中印及工细风格的印;第二种执刀法力量较强,但也显得不太灵便,适宜大印及粗犷风格的印。
切刀运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内,先将刀锋切入石内,使刀杆顺笔画方向摆动,一起一伏地切刻前进,如人在沼泽地行走,一步步拔腿向前搬动。这样切刻出来的线条留有逐步移动的刀的痕迹,显得沉稳泼辣。
冲刀运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内,或者向身体反方向冲去。刀锋入石后,掌握一定的深浅度,力量要匀,运刀速度略快而又能把握住,即虽然是一刀顺势冲去,但到该停处就停住,不会冲出刀外而划破手指。
切刀与冲刀有时也可结合运用,即冲中有切,切中有冲,如赵之谦的“二金蝶堂”白文印、吴昌硕“缶庐”朱文印。
刀法刻法
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
书法篆刻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