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
: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
: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古诗教学的感悟与体验
,提高学生感悟力。
,进入古诗词意境。
,深入诗人情感世界。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春》教学片断
一位老师上朱自清的《春》,前面12分钟朗读,再接着10分钟内容归纳,再是5分钟主题讨论,这样27分钟后是“拓展阅读”,拓展至与春天有关的“巴金、鲁迅,中国、外国,古诗、散文、小说;还有电影、电视、流行歌曲、舞蹈;还有春天里的民间风俗……”。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把半节课多的时间花在课外与“春”有关的许多材料的浮光掠影般的阅读上,是十分不对的,即使这样做,其前提也是要把《春》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上成欣赏课,让学生徜徉在“春”的意境里,让学生真正吃透文本之后再做拓展也不迟。
语文素养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些内容都纳入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它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除了涵盖语言基本功能之外,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受到思想情感、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
就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学习还有其他学科的学习,即,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本身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柱。语文教育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提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这也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宝玉挨打》教学
任课老师把家长请来一起上课,首先是请一位学生把宝玉挨打的故事说了一遍(即读课文),然后匆匆进入拓展环节: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不是曾挨过打,然后请家长说说为什么要打孩子,最后请大家讨论“打”是不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办法,最后还请了一位专家发言大讲一通家庭教育之道。
《宝玉挨打》教学
在这一个“创造”过程中,《宝玉挨打》这个文本被肢解、歪曲,文本的各个组成要素零星地被使用,被脱离具体情境提取出来分析、批判。比如说,贾政的哭被理解成是“子不教父之过”的惩罚或“错误教育方法”的痛苦反省,贾母的哭被理解成了对现代教育方法的殷切呼唤和对错误教育方法的极大愤怒,而宝玉的挨打则被理解成罪有应得或罪不应得,更有家长和学生比较穷人家的孩子与富人家的孩子,从而引申到富人家的孩子应该如何教育的问题。在这里,文本被断章取义地曲解,是完全错误的。
三维设计,相互渗透,螺旋上升
知识与技能:是指一门学科中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知识点。关注的是培养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应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是指对所选择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关注的是学习主体在言语实践过程中的语感和文化的积累、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发展。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标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