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学前教育学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幼儿园是19世纪40年代在德国开始建立起来的,1903年在武昌创建的湖北幼稚园是我国幼儿园开始建立的标志。
: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指幼儿园内部内部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幼儿园环境创设就是建构良好的环境、改善不良的环境,以期充分利用环境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要素,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
:活动材料是指为幼儿各种活动的进行、维持与发展所需要提供的各种物品、器具与资料等。活动材料既包括投放在园区环境内的材料(大型活动设施;轮胎阵、攀爬架等),也包括投放在户内活动区中的材料。
:行为情境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巴克。他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若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需要观察和理解他所处的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由人类生态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认为环境和个体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整个生态组织系统,具体来说影响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可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小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按照台湾学者周淑慧的看法,所谓“全方位户外活动场地”是指以大型组合游戏结构为主体,兼容其他游戏区域及各种可移动的活动材料,不仅能满足幼儿各领域的发展需求,而且能够满足幼儿个别差异的需要,是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游戏场地。
7、教育衔接:教育衔接是指各个教育阶段与其相邻的横向或者纵向教育阶段、教育范围之间,在内容、方法、过程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连接、沟通和融合的教育关系。
8、学前教育衔接:所谓学前教育衔接与合作,是指学前教育阶段其相邻的横向或者纵向教育阶段、教育范围之间,在内容、方法、过程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连接、沟通和融合的教育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教育的相互沟通;第二,学前教育机构;家庭和社区教育的有效合作;第三,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本章围绕这三方面内容讨论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问题。
9、社区:社区是由一定的、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地缘文化的、有秩序的、有感情的人群,进行一定社会活动的地域空间。
10、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
11、幼儿心理适应:心理适应是指幼儿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接受离开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以及家长,做好当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准备。
12、幼儿能力适应:能力适应是指儿童具备进入小学之后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学习;交往等各项能力;包括学习上基本的听写能力;简单的背诵和复述能力;计算能力、以及阅读理解等学习能力;生活中基本的交往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在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问题;任务意识,能佛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主动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等。
13、幼小双向衔接: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单方面地靠拢的问题,而是小学、幼儿园及家庭都向儿童靠拢,都要考虑如何促进幼儿的发展。
:社会学前教育是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的研究方法。
: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作出概括的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幼儿园内影响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最基本保障。
:幼儿交往、活动所需要的软质环境,即幼儿生活与其中的幼儿园的心理氛围,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
简答
。
学前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关系着学龄前儿童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因此,学前教育具有保育和教育孩子、解放劳动力的双重任务。(1)学前教育肩负着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促使她们在体、
2015年电大最新电大《学前教育原理》期末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