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农村沼气的调查与思考
以沼气为主的新型能源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渭源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自然条件较为严酷的状况下,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新型能源建设的机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认真实施了国债能源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助推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一、 全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现状
1、沼气池建设稳步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甘肃省中部,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共辖8镇8乡,217个行政村,1536个村民小组,,,总耕地80万亩。马铃薯良种、中药材、畜牧、旅游是全县四大优势产业,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和“中国党参之乡”。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全县的沼气能源建设工作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农村燃料一直沿用燃烧柴草桔杆,既浪费了能源,又污染了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瓶颈”之一。
为了缓解农村能源短缺,改善农村环境,渭源县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积极探索利用沼气发展农村燃料的试点探索,在全县实施建设了1470多座水压式沼气池。但是由于水压式沼气池建设结构和工艺不尽合理,存在着料液滞留时间短,产气率低,结壳和沉淀严重,出渣出料困难,劳动强度大,池温低,冬季不产气等问题,造成沼气池使用年限大大缩短。目前,这种形式的沼气池基本报废或停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挫伤了农民发展沼气的积极性。
近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各级政府和广大能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渭源县组织实施了2005年农村国债沼气池建设项目,大力推广新型的旋流布料自动循环高效沼气池,长期困扰沼气发展的出料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三结合”、“四位一体”、“五配套”等生态能源模式解决了沼气池在寨冷地区冬季不产气的局限性,发挥了沼气的综合潜力,使沼气建设稳步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生态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截止目前,全县16个乡镇217个行政村,已建成新型“一池三改”沼气池3000多口。
2、多种模式结合,综合效益不断显现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渭源县在新型沼气建设上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类建设,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单元,积极推行“四位一体”、“三结合”和“五配套”的生态能源模式来进行沼气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是“四位一体”生态模式。这种模式早在98年渭源县的上湾乡水家窖村试验成功,目前全县发展到57口,带动建设蔬菜种植塑料大棚200座,主要集中在渭源县的上湾水家窖,路园镇大路等村。这种模式是在日光温室的一端建暖棚猪舍、厕所,在其地下配套沼气,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有机结合起来,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养殖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制约、多业结合、综合利用的生态能源模式,达到“养猪---建设---种菜”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系统。通过日光温室,充分利用太阳能解决了沼气的全年产气的问题,通过沼液、沼渣施肥、浸种、滴灌增强了蔬菜抗性,减轻了病虫危害,带动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
二是“五配套”生态能源模式。目前全县已建成400口,主要集中在我县北部秦祁、北寨、大安等乡镇村社,这种模式将沼气池建设与改路、改水、改院、水窖、果园相结合,以沼气池为核心,连着种植、养殖,生产与生活相结合,配套使用,营造了良好的生态家园。
三是“一池三改”生态家园模式。目前已建成3000多口,到今年底将达到6000多口,全县大部分沼气池建设属这一类型,这种模式将沼气池建设与改卫生厕所、改暧圈、改厨相结合,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布局合理,建设方便,人畜粪便直接入池,改善了农户环境卫生,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综合效益显著发挥
农村能源户用沼气池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纽带,上连畜牧业,下连种植业,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已成为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助推器”。
一是解决生活用能,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据测算,建一口10M3的沼气池,年产沼气380-450 M3,基本上可以满足3-5口人日常炊事、照明需要,年可节约煤、电开支500元以上。
二、提供优质沼肥,促使种植业增收增效。沼液、沼渣是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可以做基肥、追肥、叶面肥和浸种,起到提高作物产量
关于发展农村沼气的调查与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