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宁波市第十五中学董雅斐 315010
摘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探究、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实施新课程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敢问、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在问题探索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探究培养能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吁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健体”,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导问,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的接受学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探究、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式学习,即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其首要的环节,就是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进行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说一个人能经常提问,处处设疑,时时探究要比单纯的寻找它的答案,更为困难和更具创造性。
可是,从我国的教学现状看,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以习惯于听老师把一切告诉自己,不善于自己思考,思维的惰性大,大多数学生只满足于老师的问题是否全“懂”了,几乎没有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实施新课程当务之急。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敢问,多问,更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索,学会学习,在问题探索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下面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些相应的策略,通过这些策略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究其原因,不外乎下面几种:1,把老师当成了权威,认为向老师提问(特别是老师难以回答的问题)是对老师的不尊重;2,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档次不高,遭人取笑;3,学习无兴趣,又不善于思考,无问题产生。因此,要想学生主动提问,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不能以权威的身份自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同时对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另外让学生意识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是老师一个人的权利,而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权利。
:1)对学生提出的针对教材和教材有关的问题的勇气和态度首先予以肯定,然后加以引导和分析;2)对学生提出的那些有价值的,有创意的问题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
czke060121初中科学教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