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建筑师
——彼得·卒姆托
1943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
1958年开始在一家木匠作坊当学徒
1963年在巴塞尔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艺术的初级课程,随后是家具设计
1966年在纽约普拉特学校作为访问学生学习建筑和设计
1968年在瑞士格劳宾登州历史保护委员会担任建筑师
1979年开始在瑞士格劳宾登州哈尔登斯泰因开办事务所。
先后被聘为苏黎士学讲师,美国南加州建大筑学院,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访问教授,1992年成为柏林艺术学院院士
;
1998年获嘉士伯建筑奖
1999年获欧洲建筑密斯·凡·德罗奖。
2009年获普利策奖
一、创作历程
1、成长阶段( 1943—1979年)
木匠的生活背景奠定了他对建筑材料和建筑细节处理密切关注的基础;
正规的教育、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孕育了他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文历史的理解和重视;
卒姆托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1963年在巴塞尔一所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艺术的初级课程,随后是家具设计;另一部分,则是1966年在纽约市的普瑞特艺术学院,作为访问学生,学习建筑和设计。
第一阶段:始于70年代后期,延续到80年代中后期。
他用心考量每一件小型工程和方案,重视建筑与场所之间的现象关系,重视从知觉和真实经验上把握建筑材质与场所的现象关系,并用丰富的民间建筑类型和传统的寓意符号去建立、发展和强化建筑与场所之间的现象关系,使每件作品均透射出一种对人类生存境界的深刻关注和理解,体现出对人、建筑与场所关系的本质把握。
他深信新建筑不能只是对旧建筑进行单纯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要注重学习旧建筑对材料以及本土气候的考究。
建筑不应该强加于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它通过自身的空间和审美力量表现着自己的存在与价值,而不是简单的依靠附加的修饰。同时,建筑的材料也应该经过精挑细选,使之有效地服务于设计目的并体现场所的特征,最终既能使建筑凸出于场址,又融入环境之中。
发展阶段( 1979年至今)
第二阶段:自80年代后期始至今。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研究范畴从“场所”转向对建筑感知和经验的重视,强调建筑应拥有着自己灵魂,在接触中感染世人。
瑞士瓦尔斯的温泉浴场
奥地利布里根兹美术馆
德国克隆柯伦巴教区博物馆
二、卒姆托的极少主义
极少主义建筑,也被称为极简主义建筑是探索建筑本质和纯净形式的建筑师和一批以简练的形式、纯净的空间和精巧的构造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建筑作品。
建筑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建筑自身的语言入手,探寻建筑的本质,创造性地将简洁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结合起来,并在对材质、构造以及光和空间塑造方面表现出极强的个性。
(1)对简约、纯粹空间的追求
1)卒姆托建筑中统一、均质的空间
在卒姆托看来,建筑中有两种基本的空间组织,以闭合的形体将空间孤立包围其中,另一种是用开放的形体围合一个同无限连续空间相连的区域,通过自由或呈行列布置的板块和柱子,空间的延伸是可见的。
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复杂和炫目的空间流转,没有层叠、扭曲、交叉、分解等手法,空间往往呈现均质、统一、流通和连续的品质。
美术馆外墙
布雷根茨美术馆
美术馆的入口广场
瓦尔斯温泉浴场主浴室区平面
浴场结构图
巴塞罗那德面
2000汉诺威博览会瑞士馆
12个区域作为划分元素
所得到的空间是流通的.
12个区域内以墙体划分
的空间也是流通的。
划分A空间与B空间的墙体剖面,
通过端体之间的缝隙实现了两个空间的渗透、流通。
彼得.卒姆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