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ppt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
姓名:谭梦文
学号:2011102157
班级:11级资环班
目录
居民点规模等相关知识回顾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
用地规模预测的框架及一般步骤
参考文献
总结
(回顾)



城市居民点
农村居民点
城市
城镇
中心居民点
一般居民点(基层村、自然村)
特大城市---人口大于100万人
大城市----50万~100万人
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
小城市---小于20万人
县城
建制镇
集镇
居民点规模相关内容
■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
■由于居民点用地规模(F)为居民点人口规模(P)和人均居民点用地标准(N)的函数,即
F=f(P●N)
可以用P和N间接预测居民点未来用地规模,也可以用相应方法(如用地指标法和数学模型法)直接预测。
■居民点人口规模存在三种计算标准:
(1)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2)城市行政辖区人口数量(3)城市建成区人口数量。
■居民点用地规模分为:建成区用地规模、城市规划区用地规模和城市行政管辖区用地规模。

客观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规模经济、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历史和政治条件
主观因素:人口数量与人口生育政策、城市规划、特殊优惠政策、人的选择、重大工程项目布局

1、历史推断法
根据居民点用地不同时期扩展数据加以分析确定未来
每年用地扩展数量,据以确定规划期居民点用地规模
2、规划指标法
3、分区测算法
4、模型预测法
依据国家标准GB137—90对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
用地指标采取“双因子控制”,即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和允许调整幅度来表示
分区依次预测,扣除区内现有用地潜力,估算各区用
地增加数,汇总后即得全市用地规模
应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回归预测
和线性规划模型预测等
1、历史推断法
根据居民点用地不同时期扩展数据加以分析确定未来
每年用地扩展数量,据以确定规划期居民点用地规模
2、规划指标法
3、分区测算法
4、模型预测法
依据国家标准GB137—90对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
用地指标采取“双因子控制”,即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和允许调整幅度来表示
分区依次预测,扣除区内现有用地潜力,估算各区用
地增加数,汇总后即得全市用地规模
2、规划指标法
1、历史推断法
2、规划指标法
按历如史惯性计算,~,以2000年该市
,预计2000—~,
~.
核心无非是直接预测和间接预测两类方法。直接预测:其基本思路是运用以往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变化特征,假定其符合类似的时间趋势或转换规则,通过拟合模型中的各种参数对未来土地利用进行预测,如指数增长模型等时间序列模型以及CA和多智能体方法—不过后两种方法在转换/决策规则的确定上往往已经参考了很多其他驱动因素,故并非严格的直接预测;
预测方法的探讨
间接预测:主要运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来预测未来的用地规模,如通过预测人口再结合各种用地法规和标准的人均用地指标得到总的用地规模,多元统计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
但是,无论采用线性或非线性模型,这两类方法都必须基于历史数据,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如下两方面的不足:默认平均的即理想的,默认历史的即未来的。在实际拟合过程中,多数研究方法都试图达到误差最小,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也默认了解释力最强的模型即是未来的趋势,这不符合城市化的非线性特征。

预测的一般步骤
确定所在区域城市人口
式中,yn预测年份的城市人口数,y0预测基年的人口数,n时间段,m年自然增长率,k年机械增长率,m+ k年综合增长率。
确定研究城镇节点的城市人口
根据城镇人口与城镇
建设用地的关系确定研
究对象的用地规模
built表示建成区面积,P表示非农业人口数,a,b为常系数,E为随机误差。

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