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黄山奇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2、过程与方法:朗读感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的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二、学生状态解读:
学生对课题中心词“奇”可能领悟不到奇在哪里?
一奇:量多。不可让学生错误地局限于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黄山还有十大名松,还有“千*百*”棵松,能见一棵已实属不易,可黄山上的松,扎堆,那么多,能不称奇?
二奇:形异。日常目之所及,皆平淡无奇。而黄山之松,“,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能不称奇?
三奇:境绝。屹立于海拔800米高峰之上,或山顶、或陡崖……生存于如此恶劣之境地,能不称奇?
四奇:潇洒。生存环境如此恶劣,展现于人面前却如此之绝美。除了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想贴个什么思想标签。
三、文本教材解读: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常规活动:
赞颂
破芽于硗薄荒野,
一寸寸挺立地面.
迎着雪雨风霜,
用坚挺正直的躯杆,
将翠绿奉献.
春夏你不争艳,
秋冬你不变色.
不计荣誉宠辱,
凭顽强的生命,
把翠绿永存人间.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读第一自然段,领悟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一、课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班安徽籍的同学有多少?请举手。在安徽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山,你们知道吗?
板书“黄山”,问:你了解黄山吗?
简介黄山: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其中的“奇松”最为神奇。
2、板书“奇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黄山奇松”,一睹它的风采。
3、齐读课题。你想了解什么?质疑。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听听录音朗读。
注意:听清字音,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交流: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想不要自己朗读感受一下?
二、初读课文。
1、赶快打开课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新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说说你最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誉、卧、屹、陡(板书)描红,
学生自由理解新词。理解:饱经风霜(大屏)屹立(大屏)
齐读生字新词。
(2)指名逐节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好。思考每一段落的意思。
相机指导难读的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理解:黄山绝胜处(绝:极、最胜:优美的(景物、境界等)、处:地方。黄山绝胜处:黄山上赏景(观松)最好的地方)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听了他们的朗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
4、刚才同学们读得认真,听得仔细。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重点介绍了哪些松树?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用括号标出来。再自由读一读。
请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松树。这一小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5、仅有这些吗?第三小节告诉我们什么?第一小节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全文主要内容吗?
过渡: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介绍黄山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非常有趣。让我们再一起来细细品味。
三、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3、结合理解“情有独钟”。
4、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多而美)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黄山奇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