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转型
1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转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反映这种社会关系转型轨迹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分化:乡村利益格局日益趋向多元化,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意识从“身份取向”向“权利取向”转变,并自发形成了以自主治理为特征的乡村社会团体。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了未来我国新型乡村治理关系的基础。
2
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因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变革:在经济方面,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彻底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结构形态,使中国乡村社会走向了利益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从社会体制上说,各种民间组织开始出现,并且逐步推行建立在民间组织基础之上的村民自治制度。这一过程必然对旧的乡村治理模式产生影响,并决定着未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型构。
3
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分化
美国当代结构主义理论大师彼特·布劳的结构变迁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组成实际上是指由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或阶层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表现出来的交往关系。按照这种定义,社会结构可以由一定的结构参数来加以定量描述,结构参数就是人们的属性,分为两类:一是类别参数,如性别、宗教、种族、职业等,它是从水平方向对社会位置进行区分。二是等级参数,如收入、财富、教育、权力等,它从垂直方向对社会位置进行区分。这两类参数之间可以相互交叉,也可以相互合并,从而使社会结构的类型显得更加复杂多样。而社会分化就是指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最终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专门化的过程。与社会结构的构成相适应,社会分化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社会异质性增加,即群体的类别增多;二是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即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拉大。具体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分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
(一)农民收入的总体增长及收入结构的多元化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成功地释放了中国农村受压抑的经济潜力,使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首先使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 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33. 6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 4元,平均每年增加138元(见图1)。而另一项反映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指标,即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已由1978年的67. 7%下降到2006年的43% (见图2)。
5
6
7
从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来看, 2000年,%,而来自非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也达到了45. 1%,其中在农村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本地和外出打工、在乡镇企业就业等成为农村居民收人中非常重要的来源(参见图3)。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居民95%的收入均来自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8
(二)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群体多元化
同时,经济的发展还使农村社会呈现出相对高的分化。非营利组织改革之前,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分层非常简单,依据非常单一的政治成分标准,农民大体被分成党员、团员和群众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公社社员在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引起农村管理体制的连锁反映,到1984年,人民公社寿终正寝。这对农民来说,无异是获得了又一次解放,解除了身份制对他们的行动造成的一些限制。第一,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第二,农民获得了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的自主权,可以自主流动,可以从事农业,也可以从事其它产业。第三,农民获得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开始另外一种分化:以市场为机制、以职业为基础的农民分化。由于农民有了职业选择自主权,由于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不同,农民获得的社会经济资源也大不相同,所以他们之间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就有很大的差别。
9
首先在经济上,以前那种“平均的贫困”不复存在。由于拥有了经济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一部分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鼓励下,利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富了起来,农村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这种收入差距的分化可以通过两个数据来体现出来:一个是反映总体收入差异的基尼系数。据统计,农民收入基尼系数已由
农村组织结构-dy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