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的“建国大业”.doc中国体育的“建国大业”
从“单刀赴会”到“体育大国”
从“单刀赴会”的刘长春到2008北京奥运会上的51枚金牌,中国不仅“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且昂首世界体坛;从第一套广播体操的面世到全民健身的热潮,“增强人民体质”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从第一套体育彩票的发行到体育产业的全面开花,令人眼花缭乱的体育品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道风景。
60年前,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在极度落后中艰难起步,60年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举世公认的体育大国。在这一历程中,有些事载入了史册,有些人被永远铭记,有些口号让人倍感亲切,有些影像依旧鲜活……它们串联起来,便成就了一部中国体育的“建国大业”。
一、60年体坛往事
16件体坛往事,是新中国60年体育之路上的16滴水珠,它们折射出了新中国体育的发展轨迹,并最终汇聚成了中国体育的一片汪洋。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民健身”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流行语,“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参加健身活动成为老百姓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举办了6届农民运动会、8届少数民族运动会、7届残疾人运动会、9届中学生运动会、8届大学生运动会、11届全运会,创办并成功举行了3届以非奥运项目为内容的全国体育大会。据统计,%,。
1、1949年,新中国第一次体育会议召开
1949年10月26日,隆重的开国大典之后还不到一个月,新中国第一次体育会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改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通过了体育总会委员名单,并推选冯文彬为主任,朱德副主席在会上为我国体育界作了重要指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由此开启。
2、1951年,公布第一套广播体操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均寿命仅有35岁,建国后,为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国家决定制定一套全民性的体育运动方案。1951年11月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了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天喇叭一响,千百万人便会随着广播乐曲一起做操。之后的五十多年间,我国又先后公布了七套广播体操。广播体操的推行营造了良好的全民健身环境,激发了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对国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增强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1952年,实施“劳卫制”
1952年,国家实施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度、广播体操制度等,以鼓励人们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其中,“劳卫制”即通过运动项目的等级测试,促进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并按年龄组别制定达标标准。“劳卫制”的检测项目包括田径、体操、举重,甚至掷手榴弹等十几个项目。“劳卫制”的等级分三档,即少年级、一级、二级,达标者还颁发证书、证章。
4、1952年,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奥林匹克会场
1952年7月19日至8月3日,第十五届奥运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我国接到国际奥委会的通知后,派出了一个由38名男运动员和2名女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这届比赛。但当我国体育代表团辗转到达芬兰时,比赛已近尾声,只有吴传玉参加了100米仰泳比赛。1952年7月29日,代表团抵达奥运村时,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林匹克会场升起。
5、1959年,举办第一届全运会
1959年9月13日,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幕,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了开幕式。来自各省区市和解放军共30个单位的1065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共设项目36个,有7名运动员在游泳、跳伞、射击和航空模型等项中4次打破4项世界纪录,664人844次打破106个单项全国纪录。全运会的创办,全面展示了中国竞技事业的成就,也为今后发现和培养奥运人才搭建了舞台。
6、1960年,中国人登上珠峰
1960年5月25日,历经艰险的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侧山脊登上地球之巅的伟大壮举。他们的英雄事迹给正与严重自然灾害抗争的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极大鼓舞。此后,不断有更多的中国人登临珠峰,并成为世界珠峰登山运动中的主导力量之一。
7、1971年,“乒乓外交”助力新中国
1971年,中国利用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在日本的民间交往,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巧妙地打破了中美之间关系的僵局,正式揭开两国改善关系的序幕,促使实现尼克松访华乃至中美建交。这一事件包含了灵巧微妙的外交技巧,被誉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中国体育的“建国大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