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缂丝艺术
缂(kf)丝,又称“刻丝”,是一种以平纹为基本组织,依靠绕纬换彩而显花的精美丝织物。缂丝的特点是通经断纬,即纬丝非通棱所织,它以本色丝作经线,先将需缂织的纹样描绘在经线上,再以各色彩丝作纬线,用小梭根据花纹图案分块缂织,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必贯穿全幅,只需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采用局部回纬织制。因而在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的交界处呈现一些互不相连的断痕,似刀镂刻状,古人形容其“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称缂丝。普通织物在表现花纹时,受技术限制一般都织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规整纹样,而缂丝却能自由变换色彩,擅长表现细致精微的色彩过渡和转折,有层次丰富和灵活多变的装饰效果,特别适宜摹制书画作品,非常生动逼真。
中国缂丝的出现不晚于唐代,当时多为纹样配色都较简单的实用品。从宋代开始,缂丝从装饰和实用领域脱窠而出,转向了纯欣赏的艺术创作。历经宋元明时期的不断发展,到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日趋繁盛,缂丝实用品和欣赏品大量生产,且广泛应用于制作御制诗文书画、御用服装、宫廷陈设及佛像梵经等,盛极一时。这一时期缂丝艺术的领域进一步扩大,题材广泛,缂工精美,登上了又一个高峰。
一、乾隆时期缂丝艺术的题材内容
清代的缂丝中心仍在苏州和南京,但规模较明代进一步扩大。清廷内务府黄册记载,苏州每年都要办解缂丝产品若干批,每批少者三五件,多者一二百件,这些缂丝产品除有大量袍褂、官服、补子、屏风、挂屏、围幔、桌围、椅披、坐褥、靠垫、迎手、荷包、香袋、扇套和包首等实用品外,还有大量以书画、诗文和佛像等为内容的欣赏品。缂丝成品上交织造局作为贡品,解往京城供皇帝及官用。生产规模的扩大,使清代缂丝现存数量较历代丰富得多,而清代各朝的缂丝现存数量中,尤以乾隆朝最多。这些藏品主要以故宫博物院为大宗并最具代表性,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也有较多藏品。
乾隆朝的缂丝艺术按题材和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如缂丝《佛手双鸟图》(图1)、《梅鹊》《梅杏》《御笔朱竹》《牡丹》(图2、3)、《蝴蝶》《榴花双雀》(图4)、《鹭立芦汀》(图5)、《灵石水仙》、《写生花卉》(图6)等。另在朱启钤著《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中录有清代宫廷藏乾隆时期的缂丝艺术品有《高宗御制诗鹭立芦汀》《高宗御制诗白苹红蓼》《高宗梅石并诗》《高宗御笔兰竹》《高宗御笔汉柏并诗》《高宗御笔朱竹》《高宗御笔梅杏》《高宗御笔诗海棠》《高宗御笔双头牡丹》等;朱启钤著《存素堂丝绣录》中录有乾隆朝缂丝《鸡雏待饲图雀雏待饲图》二卷、《花卉御屏》二轴、《博古花卉集景图》轴、《花卉》挂屏、《春蔬图》挂屏等,也都是以花鸟草虫为题材。
:这类题材在各类题材中数量最少,有缂丝《山水》(图7)、《松石山水》《山水翔鹤》《曲院风荷》《柳浪闻莺》《苏堤春晓》等。
:如缂丝《青牛老子》《仙舟仕女》《婴戏图》《仕女》《周文王发粟》(图8)、《麻姑献寿》《七夕图》等。《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中录有此类题材缂丝作品有《文王发粟图》《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图》(图9)、《高宗御笔三星图并颂》《高宗绘南极老人》挂屏等。
:如缂丝《群仙婴戏“大吉”》(图10)、《瑶台百子祝寿图》(图11)、《独占鳌头
乾隆时期的缂丝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