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珍藏中国外销瓷.doc大英博物馆珍藏中国外销瓷
16世纪到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这些中国瓷器大多是订烧瓷,是为了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而特殊烧制的,它们有的没有装饰,有的装饰简率,外销到西方后,又进一步装饰美化。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的中产阶级竞相购买中国瓷器,用它们美化餐具,改变室内的装饰风格,掀起了西方“中国热”新一轮高潮。
早在1600年,英国就开始了对华的瓷器贸易往来,终于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取代荷兰,成为贩运中国瓷器的大国。有统计数据显示,1701年从中国运往英国的瓷器达10万余件,到1734年总计运回英国的瓷器达24万余件,出现中英瓷器贸易的盛况。1774年出版的《伦敦指南》记载,当时伦敦至少居住着52个专门处理包括中国瓷器在内的“华人”东方货物商。英国人上至女皇下到普通百姓,都把拥有和收藏中国外销瓷作为十分荣耀的行为,当时的首相华波尔还是鉴定中国外销瓷方面的专家。
大英博物馆中国外销瓷的专门收藏者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拥有藏品600多万件。其中东方艺术文物馆藏有数量庞大的中国外销瓷器,上自汉唐,下至明清,应有尽有,称得上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国陶瓷馆,其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各博物馆所罕见。
这些馆藏的外销瓷是在过去150年间收集、整理而来。其规模宏大,种类繁多,这与弗兰克斯?奥古斯塔斯(1826―1897)的努力和爱好密不可分,他大约捐出了自己所藏三分之二的瓷器。1856年至1896年,他作为大英博物馆中世纪古物和人种学馆(包括东方艺术文物馆)馆的馆长,对保护中国外销瓷器做出了重要贡献。弗兰克斯出身名门,爱好广泛,求知欲强,生活在一个能使人沉迷于陶瓷艺术当中的时代。他在格林贝斯纳博物馆展出了中国和日本的瓷器,1876年进行归类整理。他于1878年捐献给大英博物馆大量个人藏品,包括1000件中国瓷器,1884年正式移交。
弗兰克斯不仅自己慷慨捐献,还积极鼓励他人进行捐献。1887年以后,居住在布莱顿的沃克?查尔斯就捐献出了76件中国瓷器,它们的装饰风格极具欧洲式,与博物馆中已有的陈列相映成趣。那是收藏家们踊跃捐赠的时代。1963年,伦敦的罗勒女士精心挑选了一批装饰有西方纹饰的欧洲风格的瓷器赠送给了该博物馆。如今,大英博物馆仍继续收集、整理从中国进口来的瓷器。
大英博物馆馆藏“克拉克瓷”
早在16世纪,中国就开始生产专门供应西方市场的瓷器,主要是满足当时垄断中国对欧贸易的葡萄牙人的订购需求。由于荷兰海上霸权的确立,荷兰人1602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进一步密切了同中国在商业贸易上的往来,也夺取了向欧洲出口瓷制餐具的航运贸易优先权。因此,16世纪葡萄牙人在远东的陶瓷贸易滑坡,风光不再。荷兰人努力保护获利丰厚的海上贸易,甚至纵容海盗行为,他们夺取船只,拍卖抢夺的货物。1602年,葡萄牙商船
“圣地亚哥”号被“圣?海伦娜”号抢夺一空。1604年,“凯莎琳娜”号被掠至马来西亚海峡,上面载有中国瓷器近60吨,有10万余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了整个欧洲。
“克拉克”(Kraak)是荷兰人对当时葡萄牙货船的称呼,从Kraak上缴获的瓷器,荷兰人称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在当时是最为普遍的,这些
大英博物馆珍藏中国外销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