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短文两篇(日,月)》课型阅读课课时 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
巴金,(-),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巴金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日》《月》是著名作家的两篇文(文体)。他的作品主要有小说爱情三部曲及激流三部曲。
2掌握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瞬间( )旸谷( )倘使( )一撮( )皓月( )姮娥( )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瞬间:
旸谷:
倘使:
4、知识积累。(搜集资料,讲述故事)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
二、朗读课文,感知探究文章内容
1. 由日、月 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句佐证)
2、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是为什么?有什么作用?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用诗歌、原文佐证)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用原文答)
4、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作者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有什么作用?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这种写作的手法就叫象征。(请举例)探讨一下象征手法运用的好处。
3、联系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说说作者写作的目的。(主旨)
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5、教师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率性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月一样安静的人。他在青年时期就有着纤细的情感,他能艺术化地表现自己的情思,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吧!
【拓展延伸】 巴金语录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
关于人生。“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
巴金日月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