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流交汇河段水流特性计算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据统计,2010年,中国各类高校总数达2663所,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2907万人,%,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正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当年就业率约为68%。尽管国家有关部门精心谋划、密切协作,出台了一系列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2011年全国需要就业的历届和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在1000万以上。以今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为例,仅招考13566人,报考人数超过104万人,∶1。对贫困地区的家庭而言,送孩子上四年大学要花费一个强壮劳力35年的纯收入。上千万的大学生特别是农村来的大学生耗费一家几十年的收入,毕业之后却面临失业的威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而现实的社会问题。
一、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高等教育体制根源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只是高等教育突出问题的表象,其根源在于我国教育体制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到了非下大气力改革创新不可的重要关头。
管理体制与决策机制缺陷。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办学定位、办学规模、招生人数、领导班子配备、学科与专业设置、学位授予权审批、人员编制、工资水平、职称评定、等重大事项上拥有控制权,但并不接受决策质量与效果的考核评估,更没有责任追究机制,因而无人对决策失误的后果承担责任。在这种单向指挥链型的集权管理体制下,高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无法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进行学科调整、专业设置、资源配置等重大决策,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毕业生"就业难"麻木不仁,或无能为力,绝不可能产生类似于企业产品滞销的危机感和有效应对措施,最终只能放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的蔓延。
二、诱发毕业生"就业难"的高校运行机制根源
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危机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表现,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总量和结构双重失衡,企业对毕业生素质不满意。这一结果与我国当前高校运行机制存在的各种缺陷和不足高度相关。具体来看,我国高校运行机制至少有以下缺陷在诱发毕业生"就业难":
1、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缺陷。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高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源主要是:(1)办学理念陈旧。突出表现为从高校领导层、教师到学生都习惯于以学科为本位,强调学科基础和专业条件,让学生一味适应学校,忽视社会的最新变化和实际需求,忽视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忽视社会需求,忽视学生的就业需求,忽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竞争观念、市场观念、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淡薄;(2)办学模式封闭。部分高校存在短期"功利"行为,不顾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盲目扩大招生,使得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减少,不利于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3)教学方式落后。沿袭前苏联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以集中式的单向讲解为主,照本宣科,强调共性,要求死记硬背唯一答案,忽视实习实训环节,学生接触实际机会少、动手能力差,学不到毕业后真正管用的东西,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偏离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实践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内部管理机制与结构缺陷。其具体表现在:
(1)我们看到的表象是: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出现"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出现"人才紧缺"。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层都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反应迟钝、应对乏力。用人单位对专业设置没有话语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掌控着高校专业设置的审批权,却无需对大量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的后果负责,由此形成"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要",是"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的人才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以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定位与新增职位结构需要错位、自我调适能力差的后果;(2)高校自我封闭、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淘汰机制,普遍有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冲动,导致结构趋同、特色不明,毕业生专业结构与产业人才需求结构错位,部分专业供过于求,部分专业人才难求。此外,地方院校、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看齐,本科院校盲目地升级、升格,造成专业设置趋同,以及地区结构、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类型结构不合理。
3、专业与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要。毕业生"就业难"不是没岗位,而是人才与岗位不匹配。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强调以学科基础为依据评估和设置专业,高校对市场需求信息反应迟钝,专业结构不合理,本、专科比例倒置,专业设置过细,毕业生知识面太窄,培养的人才门类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课程内容空泛、讲授方式枯燥乏味,与职场中的实际需要脱节。学生急需的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课开设不足或质量低下。此外,高校之间的专业结构严重趋
干支流交汇河段水流特性计算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