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试验学二
汽车制动性能试验
汽13 郝旭 2011010754
汽车制动性能试验报告
报告人:汽13 郝旭 2011010754
同组姓名: 郑颖,方达,董涛
试验日期:2014年 5月19日
试验内容:汽车制动性试验
报告日期:2013年6月24日
试验目的
学习制动性能道路实验的基本方法,以及实验常用设备;
通过道路实验数据分析一个真实车辆的制动性能;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实验车辆的制动协调时间、充分发出的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
二、试验对象及设备
试验对象:金龙6601E2客车;
试验设备:
实验车速测量装置:
常用的有ONO SOKKI机械五轮仪、ONO SOKKI光学五轮仪和RT3000惯性测量系统。实验中实际使用的是基于GPS的RT3000惯性测量系统。
数据采集、记录系统:
ACME便携工控机
GEMS液压传感器,测量制动过程中制动压力的变化情况。
试验内容
1)学习机械五轮仪的工作原理、安装方法及安装注意事项;了解实验车上的实验设备及安装方法;
由于制动实验中,实验车辆上的所有人和物都处于制动减速度的环境中,因此需要对所有物品进行固定,以防止实验过程中对设备的损伤以及对实验人员的损伤。另外,由于实验过程是在室外进行,要求实验系统能够承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针对实验内容选择实验设备及防范措施。
学习车载开发实验软件的使用,了解制动性能分析中比较重要的实验数据的内容和测量方法。
制动协调时间的测量
在常规制动试验中,采集制动信号、动压力信号、车轮轮速信号和五轮仪车速信号。将五轮仪的车速方波信号转化为可直接观察的车速信号和制动减速度信号。在同一个曲
线图表中绘制制动踏板信号、制动压力信号和制动减速度信号,观察制动压力和制动减速度在踩下制动踏板后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计算当前制动情况下的制动协调时间。
充分发出的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的计算
充分发出的制动减速度:
制动距离
根据实验设备设计制动实验的实验方法,要求的实验车速范围应包括30Km/h~50Km/h;
车速、轮速的计算方法分析;
按照实验方法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制动实验。为保证安全,试验中有同学们操作实验仪器,老师驾驶实验车辆。有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常规制动与ABS控制制动的对比实验。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需要一个进制的转换,因为实验得到的数据时十六进制的,所以需要我们转换为十进制,另外,还要根据CAN协议将对应ID值转换为数据。
轻踩制动
(1)踏板位置信号
,,。
(2)轮速曲线
(3)制动压力曲线
从制动轮缸压力曲线可以看出, 各轮动作时间基本一致,其中与其他轮缸数值大小明显不同的不是制动轮缸内压力。
(4)制动减速度曲线
为了便于观察,将制动减速度调为正值:
(5)对比各个信号发生的时间
对比上图中各个信号发生时间:
制动轮缸压力曲线与踏板信号的对比:
制动轮缸压力的上升与踏板踩下几乎同时发生,理论上制动轮缸压力上升相对于制动踏板信号来说应该有一个滞后,称为“制动器的作用时间”,在本次实验中的“制动器作用时间”很小,但放大观察:
,说明本次实验试验车的制动系统非常好。制动踏板压力开始下降的时间略早于踏板信号开始下降的时间,说明制动踏板的回复需要一定时间。
,且制动减速度波动、毛刺较为严重,下降也要早于其他制动信号。
理论上制动轮缸压力应该是上升后就是平台,可实验得到的是先有一个峰,然后才进入平台,这可能是由于地面有水造成的。
制动减速度理论上应该都是>0的,但是在减速度下降的阶段有一段小于0的减速度:
这是由于减速时,悬挂质量质心前移造成的。
(6) 制动协调时间:
制动协调时间是指紧急制动时,从踏板开始动作产生制动效果到车轮制动效率达到75%时经历的时间。
。
(7) 制动距离:根据公式s=*τ2'+τ''2ua0+=
(8) 充分发出的制动减速度
初始车速(km/h)
ub(km/h)
ue(km/h)
se(m)
sb(m)
充分发出的制动减速度为:
MFDD=ub2-(se-sb)=
较重制动
(1)踏板位置信号
(2)轮速曲线
与较轻制动无明显区别。
(3)制动压力曲线
备注:标注为右前轮的图线其实并不是右前轮轮缸压力曲线
(汽车试验学)制动性实验报告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