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2004年12月5日星期日
教育系王洲林副教授
一、什么叫心理不健康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类似于医学上的伤风着凉等。
:分为神经症心理障碍和人格心理障碍。
前者如害怕和别人交注、紧张担心、异性恐怖、抑郁症(神经症性和精神症性)等;后者如攻击性强、偏执、强迫型(对自己别人苛求等)。这类心理问题的处理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
这类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一点常识:精神病一定得用药,而且应该试图从几十种抗精神病药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药物不能猛停,应从医生指导,服用可是终身,无甚副作用。
二、什么叫心理健康
194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概念里加入了心理健康,1989年又加入了道德健康、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没有持久的内心冲突。
。这是一个围攻着大多数人的问题。一般而言,13—20岁要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望哪去了”的问题。
;悦纳自己。不要过分去自责,比如一位女学生就是由于丢了100块钱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以致休学。
。沙利文教授认为精神病人都是由于自我中心导致,所以走出迷误的第一步是让他学会关心别人。
,生活和工作中体现能力,享受乐趣。光享受生活是不健康的,应该学会享受工作,享受学习。
。
:满意,快乐,对生活乐观。
三、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健康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心理障碍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焦虑、精神病、偏执、抑郁、敌意、恐怖、人际敏感和躯体化。(2)情绪困扰比较普遍。研究表明,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等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的神经症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所占比例相当高。(3)因心理障碍退、休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
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
我们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家庭占48%,学校占37%,社会占15%,所以家长对人的影响特别大。在北京,有一个独生子女班,这个班里的孩子都很自私,很残忍。如果老师不进行一定的情感的交流,那么这些孩子将会是很残忍的。这一代人教育不好,那么以后更不敢想,这一代人没希望,下一代人也没有希望。如果老师想要学生锻炼劳动能力,那是不可能的,星期六到了,老师任务一布置,爷爷提着桶进来了,奶奶拿着扫把也进来了,爷爷搭着凳子擦窗子,奶奶拿着扫把在教室里扫着。做完清洁后,爷爷奶奶握着老师的手说:“老师,你好!今后有什么做清洁的任务。叫别人给我们带个信,我们马上就会来!”正是由于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才形成了自私,残忍的性格。现在,北京还流行八岁大寿,现在的孩子就是太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围绕着这一个“太阳”转。孩子说同学们在哪个哪个酒店过的,孩子也向爷爷说,爷爷说好,我孙子满了八岁,去哪个餐馆吃都可以。好,去吃回来了爷爷对儿子说,今天我孙子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