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为什么会出李安?
看了《21世纪经济报导》陈文茜的专访:很有感触,希望与多人分享,也探讨中国(不论是台湾或是大陆)的教育制度。
李安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奬后,与他交往较多的台湾知名媒体人陈文茜接受本报近两个小时采访,探讨的核心话题是,台湾,为什么会出李安?
陈早在2009年就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结缘,彼时台中市长胡志强曾力邀李安所在电影公司来台为该片勘景,因未编列预算险些流产,适逢陈文茜为外婆举行百年冥诞,胡志强出席,陈文茜当即以外婆名义捐款100万元新台币,最后用于影片选择拍摄地的花销。陈文茜与李安的家人也有多次交往,通过她详谈李安家庭成员的相处的感受,也勾勒出李安生长的文化环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几乎90%都是在台湾拍摄而成,李安也在奥斯卡获奖感言中特别提及,“谢谢台湾,特别是台中”。
台湾像李安这样的家庭很多
《21世纪》:李安的电影涉及很多文化源流,很多人看后会疑惑,他是生长在一个典型的台湾家庭,但自己像“少年派”那样,接触了很多不同文化吗?
陈文茜:李安的父亲是一位中学校长,他父亲身上保有了一种中国儒家家庭传统,有一种很特殊的父爱,他父亲在当中学校长时,对学生特别关照,不苟言笑、要求严厉,但对学生却特别关注——这很像传统中国家庭的父亲,有种威严感,但这并不代表父亲对孩子没有父爱。
而在台湾的教育体系底下,李安是一个失败的学生。李安那时的功课一直都很不好,以我们台湾的教育体系来讲,功课不好就叫失败,功课好就叫成功。李安从小就有电影梦,他就会自己写奥斯卡三个字。而台湾的教育体系基本是不给一个有奥斯卡梦的孩子提供鼓励的。
李安念了他父亲当校长的学校,他的(处理)方法是,远远看见他父亲,他赶快就背着书包拐一个弯,假装没看见,逃离他的父亲。当时李安是一个失败的、受挫折的学生,他面对他父亲的方法虽然是回避,但他知道那是因为父亲对他的爱有所期望,而又有所落空。
李安跟他父亲之间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他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这三部李安早期的电影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他处理和他父亲之间关系的过程。在《推手》里,面对一个同性恋的儿子,他爸爸的态度是什么?一直走路,一直走路……早就识破这件事,但不说破。
李安不是一个同性恋,但在他父亲的内心中,李安是个不符合期望的儿子,可他父亲不
说破,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关怀他。李安念台北“艺专”,就是连高中都没念,完全不符合他父亲对他的期待。后来他父亲也期待他出国读书,学费很昂贵,所以你想在那个年代,他父亲一定是拿了很多钱让他去Illinois(伊利诺斯大学)上学;他需要一面打工一面读书,他又到NYU(纽约大学)念书,都是很贵的学校。他一直往前走他的梦,他的父亲也一直往前走,他们俩所希望的路不同,走的方向完全相反……但有一种包容、有一条绳子紧紧地拉住这父子俩。
我觉得那种父子间的冲突,却又包了一层包容,这个包容的文化在我们台湾社会的民间跟家庭里是非常强烈的,似乎在每个家族大体都如此。台湾社会这样的家庭非常多,他们不管内部怎样冲突,不管彼此之间感受到什么样的伤害,他们一致对外,彼此间很像拔河一样的拉锯战,而这场拉锯战里有条绳子使他们永远不会分开。
所以当李安处理和他父亲的冲突时,他用三部影片去交待,这三部影片里
陈文茜专访 李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