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旧瓶新酒之我读王阳明
五百年前,明朝著名思想家、“心学”创始人王守仁(号阳明)先生提出了对中国后世乃至整个亚洲文化都影响深远的“知行合一”哲学观点。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原意:“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行合一学说主要针对宋朝以来作为中国儒家文化核心的程朱理学而发,程朱理学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部分,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从理论上纠正了程朱理学治学过程中学、用偏离的思想。
而我本人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每个人在个人的成长阶段中无论学习、工作和生活,对任何事物本质的理解都是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直至把握精髓这么一个过程,而整个过程是否能够持续深入的进行,关键在于不断地按照事物的规律去指导实际生活中遇到各类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修正自我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从而形成一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循环过程。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其著作《论语别裁》中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其认为“习”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温习、复习,他把“习”解释为实际运用(通俗地说就是实践),“说”字是悦的通假,南先生解释为会心微笑、愉悦的笑。整个句子的解释就是: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实际工作,当顺利的完成工作后,每个人都会流露会心的微笑。我个人认为在我读过的各类论语注解中,这是最合理也最容易让人理解的一种注解。这个注解看起来虽然很简单,却包含了做学问即不能墨守成规,却又要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南先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落实到了实际使用的效果上;另外一方面,在我理解,南先生这样的治学过程同样是一种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有益补充和完善,这两方面的工作完全符合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也同样符合今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通过阅读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学说,给予了两方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启示。
上述内容是我本人在平时的闲暇阅读和工作心得的一些综合考虑,由于知识和水平的局限性,难免有不妥之处,在此,希望各位同仁给予帮助。
知行合一(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