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设计及理论
班级: 班
姓名:冯楠
指导老师:刘临安教授
中国陵墓建筑的发展和特征
引言
建筑不仅是人类“生”的生活,在中国古代,由于受生死一体化的观念支配,它同时也作为“死”的生活空间。当然,生与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因此,作为生的生活空间之建筑,与作为死的生活空间之建筑,尽管二者有不少相通之处,毕竟又存在着许多大的相异之点。古人视死如视生,尤以帝王为甚。他们活在世上时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依然希望占有生前所拥有过的一切,于是,厚葬之风,导致了陵寝建筑的高度成就。如果说,他们的宫殿建筑,只是标举了作为生的生活空间之建筑的最高典范,而不能取代其他建筑如宗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等的成就;那么,他们的陵寝建筑,可以说囊括了作为死的生活空间之建筑的全部精华,其他如王公、达官、富商、巨贾的墓葬建筑,无论怎样的隆重,都是无法与帝王的陵寝相比拟的,庶民百姓,就更望尘莫及了。
一、中国陵寝建筑的发生和发展
远古时代的殡葬颇为简易,据《易·系辞下》记载,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无坟丘的建制。当时对于生死一体化的厚葬观念,主要在于殉葬品的多寡而不在建筑物的设置。至战国时期,具有建筑形态的帝王陵墓开始出现,但规模仍不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与至高无上的皇权相适应,在大兴供生前物质、精神生活所需的宫殿建筑的同时,也开创了供死后物质、精神生活所需的陵寝建筑之先例。在规制和布局方面,均达到宏大的规模和严格的匠心。秦始皇的陵园建于骊山脚下,仿照咸阳都城而设计,分内外两城,,,城内建陵冢、寝殿、便殿等建筑物。根据古代“夫西方”,长老之地,尊者之位也,尊长在西,卑幼在东”和西南隅之奥,尊长之处”的礼制,寝殿建在西北处,陵冢建在西南处,座西面东,封土为之,平面方形,边长350米,向上收分,原高120米,现高76米。封土下的地宫象征咸阳皇城,并有天地川星辰日月之象。陵园东门外三里处,另开兵马俑坑作为侍卫。此陵规模之大,为迄今所知世界陵墓之最,共发动刑徒七十二万与咸阳宫殿同步营造,历时三十七年,至秦始皇去世才草草收场。不久项羽入关,将地面建筑尽付一炬,对地宫建筑也进行破坏。今天,其地宫虽尚未发掘,但从已发掘的几个兵马俑坑来看,一种非凡的气势,具有令人震撼的威力,显示出古代陵寝建筑所特有的审美风格。
汉承秦制,故陵寝的建筑格局一如秦陵。地宫上以封土堆作陵冢,形如方锥而截去上部,称为方上。旁建寝殿,设东西阶厢和神座,另有便殿;但规模较秦为小,封土堆也较低矮。此外,还废弃了从前的杀殉制度,实行帝后合葬和功臣贵戚陪葬制。合葬墓以帝陵居西,后陵居东,帝陵规模大于后陵;陪葬墓则依死者的身份级别按大小作规则有序的排列,为帝陵起到拱卫的作用。另一较有特色的创意,是陵园外设宗庙,在陵园附近建陵邑,以加强中央集权对于分封诸国宗姓的联系和控制。
东汉以后,在陵寝制度上的又一重大变化是将原先建于陵园之外的宗庙移置园内,遂使宗庙的地位更趋下降;
行祭祀活动的需要,又在陵园建筑中增加了新
的内容。如在陵冢前建祭殿,陵旁建悬挂大钟的钟以便祭祀时鸣钟等等。目的是为了加强王室与公卿百官的联系。陵园四周建筑也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旁还列置成对石兽,开创了后世陵寝建筑神道石像生建制的先例,进一步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魏晋时期因战乱的动荡、经济的凋敝,统治者已没有能力营造规模宏大的陵园。礼教崩坏又动摇了生死一体化的价值观念,如王羲之《兰亭序》中便慨叹说:“一死生为虚诞”。同时,由于前代的陵寝厚葬之风,几乎都导致了被盗掘破坏的的后果,如汉武帝入葬茂陵后四年,地宫中随葬的玉箱、玉杖等珍宝便已流入民间,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破茂陵取珍宝异玩,数目犹不能尽;光武帝的原陵,更多次被盗;
所以,《三文帝曹丕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也,岂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在这样的形势下,三国、西晋的主诸帝陵寝,多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明器,不辟园邑神道,地表不留任何痕迹。
至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于是逐渐恢复了秦汉以来的陵寝规制,如陵冢的封土堆、陵前的祭殿等;并因鲜卑族统治者笃信佛教,又在陵园中建置佛寺、斋室。与北朝对峙的南朝,社会经济的发达更上一层楼优于北方,反映在陵寝建制上,也表现出新的创意。大体上规模较大、布局规整,多依山建筑。一般在山上开凿长坑为墓室,然后填土夯平再起坟丘,墓室外四周修建多条擗土墙,室外前建甬道,内设两重石门,室底并辟排水沟
入门即产生一种诚惶诚恐的心理压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