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国际关系】第一部分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上)
【学法指导】
一、复习的依据
1、教科书复习范围:主体内容在必修Ⅰ专题二、专题五、专题九;必修Ⅱ专题五、专题八;选修3整本书。
2、2014年《考试说明》:根据相关部分考点要求对照复习。
二、学法指导:1、说明:五年高考中的试题有:09卷22题“一战影响”;10卷21题“中国外交”、“苏伊士运河战争”;11卷23题“阿拉伯国家联合斗争”(),39题(1)、(2)问10+8分。12卷19题抗美援朝,22题“霸王行动”。13卷21.“戴维营协议”题,共计44分。
2、本讲内容时间跨度大、线索和国家众多,涉及的模块知识复杂。复习抓住关键环节——
(1)纵向框架:A、每一重大历史线索一以贯之的发展脉络;B、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横向框架:以某个重大事件作为切入口,理解原因、特点和影响。
3、基本概念:近代国际关系(1)“国际关系”,传统意义上是指民族(主权)国家之间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国际政治关系为主,兼涉国际经济、文化关系)。以同一历史阶段(一战前夕)为例——选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 A、“主权国家”:如英德关系 B、“国家集团”:第一、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2)近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开始于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时期。
A、说明:古代也有“国际关系”(如中国汉必修ⅡP12“丝绸之路”;唐太宗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选修4P11;宋元时期的对外商运必修ⅡP17;明清时期“朝贡”贸易体制、“海禁”和“闭关”必修ⅡP24),但这与近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有明确区别。需要说明的是,清朝前期中俄关系中的《尼布楚条约》(选修4P15—16)已具有近代属性(签订平等的边界条约)。 B、近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在开始的时间和内在逻辑上恰好与“从此,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必修ⅡP84末句话)的大趋势是一致的。这说明: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力量主导下的国际关系,在地域上打破了了以往的区域性局限。
(3)“国际关系”指一个国家(国家集团)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即所谓“外交关系”。“内政决定外交,外交为内政服务”。复习时注意用史实理解两者的关系。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中国的对外关系(国际关系)与国内经济政治发展现实的关系(参照秋季班第九讲上课文件)。
例二:两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的国内经济政治发展状况与同时期德国侵略性对外政策(国际关系)的内在联系。………………
(4)近代以来国际关系逐渐演变,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A、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B对国家利益的追求以及相应的对外战略的制定及实施;C、重大历史事件(如二战)成为变化的直接原因。最典型的实例是二战结束之际,传统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必修Ⅰ专题九第一课;选修3P79
【基本内容与线索】
一、近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阶段
(一)说明: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从主导力量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从新航路开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欧列强(主要是英国)主导时期;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主导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超多强”主导时期。
(二)第一时期: 1、第一阶段:从1500年(16世纪)前后新航路开辟到18世纪中期,从群雄逐鹿到一国(英国)称霸。必修Ⅱ专题五第二课。(1)主要矛盾:这个阶段以西欧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的矛盾为主线(2)主要事例:西欧主要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西欧国家的几次殖民争霸战争(英西站战争、三次英荷战争、英法之间数次战争;同期俄国的扩张主要在欧亚大陆,如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尼布楚条约》选修4P15—16)。到1763年英国赢得七年战争的胜利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从此形成了以英国为主导力量国际关系体系(国际格局)。
2、第二阶段:18中期至19世纪中期。选修4第三单元第二、三课
(1)主要矛盾:英国与北美殖民地;英国(反法联盟)和法国(拿破仑政权)选修4P50-53;英国等西方列强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2)主要事例: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属性);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起源,选修4P46;18、19世纪之交的革命法国的崛起和拿破仑战争(对法国而言双重属性:捍卫革命成果和殖民争霸)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跨洲性战争(欧洲和北非埃及)。两次鸦片战争和中国独立自主性的逐渐丧失(必修Ⅰ专题二第一课;Ⅱ专题二第一课)。结果,美国的独立虽然打击了英国的殖民体系,但拿破仑的失败,中国被迫开放等,表明最早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仍是国际事务的主导者,并巩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