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五中学沈顺葵
教学情况分析
《游褒禅山记》是本文言文单元中的一篇游记。高二的学生在经过高一的学习后,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悟能力。课前已布置学生预。本课设计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3、领会通过自己经历反思人生,总结经验,从而更好选择未来的人生精神。
教学手段和方法
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合作讨论、写作
教学媒体:电脑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扫除文字障碍。(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而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数,但记下自己游览感想,记下自己心路历程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所以王安石是善感的,也是伟大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所感所想。
(二)回顾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5、6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重点品读3、4段议论部分
1、诵读课文:
老师背诵3、4段,然后学生齐读。
2、探讨文章思想内容
(1)第3段:学生思考、回答: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如:《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意图
回顾以往所学诗歌,创设情境,明确本课内容。
回顾课文结构内容,复习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背诵,增强学习信心。
从旧知识启发学生,温故知新。

②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为什么会“往往有得”?
【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本文中作者的“得”又是哪些呢?】
③感悟一:作者认为,通常人们游览山水都会有什么特点?
【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④感悟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句话表面说的是观察事物、观赏风景,(联系我们人生)它实际上是说明了一个什么客观规律?
【明确】作者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而要成功就要到达“险远”,要付出、奋斗。因而这种境界是很少人能够达到的。
⑤感悟三:那么,要达到那些“人之所罕至”的境界,必须要有哪三个条件?
【明确】“志、力、物”
⑥感悟四: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哪一个条件?文章中哪句话说明?本段议论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志”;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本段议论的中心:要有志,尽志而为。
(2)学生分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40122949
  • 文件大小53 KB
  • 时间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