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声词影下的语文教学
——浅论课外古诗词在语文课堂内外的运用
黄海韵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的文化是充满诗意的文化。作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不能仅靠每学期课本上的四五首古诗诵读课,他们拥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去解词析句,去理解诗意、巩固诗文,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中去灵活积累、实践运用,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学生经历多次熏陶感染、积累运用的过程,民族文化的因子就会逐步融进他们的血液,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文化的底色。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应为古诗词的赏析积累、体验运用创设更多的情境,努力让更多的诗声词影回荡穿梭于语文课堂中。
下面我就自己一些很浅薄的教学经历来说说我是怎么在教学中引入课外诗词的,这里不讲平素经常出现的记叙文、散文,只是从一些个人觉得比较特别的教学内容角度入手。
诗外有诗词外词
一般来说,出现在小学课本里的古诗词都比较浅显易懂,教学步骤一般都是释题意、道背景、明诗意、诵诗句、悟诗情。个人拙见,这样有时会把美好的诗词分割开来,切断了它的经脉。如何把亘古以来的经典名篇发挥至它的最大魅力呢?在五月份我曾经有幸倾听过复旦大学博士后陈国安老师在华南六省系列第二届小语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上的一场报告讲座:当下古诗教学的问题和对策。陈老师提出应该如何读诗:既要找回声韵的魅力,丰满语言的两翼,还要绕到文字的背后探求它的修辞和意境,更要理解诗人文化的人生。也许对小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太高了些,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把活灵活现有生命力的的诗读死了,是老师最大的罪过和失败。
《绿色生态课堂教学策略》中提出:纵向迁移,即启发引导思考新的知识与已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内在联系,并认真分析、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对它们相同相近相通之处加以抽象概括,找出共有的规律或法则。如古诗中的韵律教学,还有用学过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我认为,在教课本上的诗词之余,还应花一些时间引入课外与之相关的诗词,这是在教学中进行纵向迁移。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在上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词时,就课外诗词引入,在两个班做了不同的尝试,一个班引入了柳宗元的《江雪》,另一班引入了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引用不同的诗目的性完全不一样,我想做一个尝试看如何借助课外的诗词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的诗词。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个独处孤舟,默然垂钓的老渔翁。“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也是一个渔翁,他沉浸山水,悠闲自在,乐不思蜀。都是渔翁,两种心态,引入《江雪》这个班的学生懂得了古代渔父的两种不同指代含义。
而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一个是呼唤弟弟回到尘世间,一个是宁愿隐逸山水间,我通过点出句中词的对应:“且须还”与“不须归”的强烈对比,让学生在诵读与呼唤中,在哥哥和弟弟的角色扮演中感受到兄弟俩思想上的不同,更好地明了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以上的例子说明,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在诗外带出更多的诗,词外引出更多的词,扩大学生的文库,加深学生的人文基础积淀。
二、在科学中寻觅诗意
教材中往往会出现介绍科学知识为主的单元,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
诗声词影下的语文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