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定义
拔罐疗法又称火罐疗法和吸筒疗法古时称为角法,指将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和瘀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法在古代主要是用来拔出疮疡中的脓血,后来其作用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医特色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拔罐疗法简史
拔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民间使用历史悠久。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我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拔罐疗法现代机理探讨
机械刺激作用
负压效应
温热作用
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机械刺激作用
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负压效应
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温热作用
罐具种类
拔罐方法
起罐方法
适应症与禁忌症
教学内容
罐具种类
竹罐
陶罐
玻璃罐
罐具介绍—竹罐
原材料:毛竹。
优点:轻巧价廉,就地取材。
缺点:爆裂漏气。
拔罐-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