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刚刚学过的《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任选一个角度,在读写笔记上写一篇微型评论。
任劳任怨的兄长
星海实验中学高二(5)班陈晨
刘邦曾在未央宫为父亲祝寿,问他,“今某之业孰与仲多?”
黄宗羲在《原道》中抨击这一行为,“众臣面前,戏弄其父,粗俗鄙陋。”我认为,这明着是戏弄其父,暗着是戏弄他的二哥。
刘邦年轻时“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父亲说他是“无赖”并没有错,但刘邦有一个好哥哥。是他的二哥,他忠厚勤奋的二哥补了他的闲职,一个人出了两个人的力。他占尽了他二哥吃苦耐劳的便宜,方才能游手好闲,有机会结交志士,能有“闹事”的机会。倘若没有他二哥刘喜,他又怎么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呢?
他父亲夸他二哥能干没什么错。可如今他非但不知感激,感激他二哥代他照顾好了家中老父,使他们一家不至于在乱世之中饿死,反倒逞口舌之快,让二哥与老父在众臣面前难堪,借“两个目光短浅的田舍翁”来衬托他的“鸿鹄之志”。
古往今来,该有多少这样任劳任怨的配角只能隐身在主角的光环下。
“早”的悲剧
星海实验中学高二(5)班 甘李烨
早,太早了,早到一着不慎,便须在命运面前抵出自己的性命。
项羽得意得太早了。
二十七岁,便做上了西楚霸王,勇冠诸侯,号令天下。这一切似乎来得太早了。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但这“早”放在项羽身上,却不幸成了悲剧。生命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砺而逐渐圆润饱满,这段过程不可省却。如果生命还没有修炼到足够强大坚韧,突如其来的名利会将年轻的身子压弯。项羽其实还没有做好为王的阅历准备。作为世家子弟,他缺少挫折和苦难的经历,他在政治舞台上还是毛头小孩。
如果项羽没有过早在那喜悦的充盈下失去自我的边界,如果项羽不曾过早在他人的血色温热之下渴求更多的杀戮,如果项羽没有过早地放任自己刚愎残暴下的柔软随意作祟。
可惜如果是一枚如月桂女神达芙妮般无法企及的果子。
相反,他的对手——“长者”刘邦就不同。他比项羽大25岁,在社会底层的跌爬滚打,让他无师自通练就了厚黑学的全套功夫。他静静地等待机会,在隐忍懦弱的背后暗自打磨着出鞘后锋利更胜童子切安纲的刀。他潜伏在项羽傲然不可一世的吐息之下,悄然琢磨与窥探着对手身形行动中的破绽,像一条盘曲待发的眼镜王蛇,只等待那最合适的时机,能给予猎物最精准也最无情的封喉一击。
屡败屡战却最终扳倒不可一世的项羽,刘邦更懂得“后发制人”。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需要沉心静气,文火煲汤,不可急吼吼,否则,项羽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式推让
星海实验中学高二(5)班 龚蕊芯
当诸侯将相们极力尊请刘邦为帝时,刘邦委婉表达自己不能承担皇帝的尊号。可是他心里真的这么想吗?受到诸侯的赞美后,推让再三,最后不还是临帝位了吗?这就是中国人的特色。自古有之,传承至今。古有孔融让梨,今有争抢买单。显而易见,我们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其次,推让的过程实际上是争夺主导权的拉锯战。这种情形,我有些无奈,但每次遇到,都会如大人一般装模作样地推让几次。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推让礼节呢?
礼是儒家孔子所推崇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我们的“礼”是为了维护表面关系的稳定性,追求的是自身面子的完整。面子与里子总是有差别的,心口难免不一,像是某种作秀。本质不改,做表面文章,其实是无意义的。
推来让去,增加的是沟通的成本。本来能轻易解决的事,一来二去,推让的好处大概只是为自己贴上一个“道德高尚,谦虚懂礼”的有形标签,这让对方心里产生一种隐形的强迫感,也理所应当地忽视了他人的感受。
也许,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一个个“直肠子”。
四年,项羽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若汉挑战,慎勿与战,无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将军。”乃行陈留、外黄、睢阳,下之。汉果数挑楚军,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度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大司马处、长史欣皆自刭汜水上。项羽至睢阳,闻海春侯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眛于荥阳东,项羽至,尽走险阻。
螃蟹型人物 ___ 摘自《柏杨曰》
奴才的忍和英雄的忍,表现在外的形态是一样的,内涵却大大不同。
公元前203年,西楚总参谋长(大司马)曹咎镇守成皋(河南省荥阳县西北汜水镇),汉军屡次挑战,曹咎都不作反应。汉军使用心战,在城外对项羽以及西楚官员百般诟骂,肆意侮辱。几天下来,曹咎气得发抖,忘了项羽“不准攻击”的吩咐,大开东门,渡汜水(汜水流经汜水镇东门)出战,大军刚渡过一半,汉军迎头痛击,西楚军首尾不能相顾,立刻崩溃,成皋陷落。西楚储存的金银财宝,全到汉军之手。曹咎跟司马欣,在汜水河畔,双双自刎。刘邦遂从小修武(河南省获嘉县东城)南下,渡过黄河,再入成皋,把重兵进驻广武,接近敖仓粮库。
西楚王国(项羽
2017任务驱动型作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