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未来五年,我省将进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能源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能源发展最快的时期,,比“十五”增长3倍。能源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结构更加优化,供应能力显著提高,较好地支撑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扎实推进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建成顾桥、张集等18对现代化大型、特大型矿井,新增产能4870万吨/年,是“十五”期间新增产能的4倍。2008年两淮矿区原煤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验收的亿吨级煤炭基地。,。
。组织实施了“皖电东送”工程,建成田集、凤台、宿州、平圩、洛河、蚌埠6个发电厂,总装机720万千瓦,有力地保障了长三角地区的电力供应。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规模2933万千瓦,。电网建设全面加强,建成了500千伏东、中、西3个输电通道,我省主网架实现了由220千伏向500千伏的跨越,形成了分层分区运行的电网体系。
。“川气东送”工程建成投产,初步形成“西气川气同供、南北管网联通”的双气源供应格局。建成省内天然气支线600公里,管道天然气基本覆盖设区的市。,。
(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因地制宜,加快新能源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合肥、芜湖、蚌埠、滁州、安庆和池州等主要集聚区。建成8个秸秆发电项目、2个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装机规模186兆瓦。建成1个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在建5个“金太阳”示范工程,总装机规模10兆瓦。来安风电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实现了我省风电零的突破。芜湖核电项目列入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池州核电、安庆高温气冷堆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
。大型煤炭基地中国有大型煤矿比例大幅攀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淮南矿业、淮北矿业、皖北煤电、国投新集四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全省煤炭产量的96%,单井平均规模284万吨,比2005年增加66万吨。经国家认定的两淮煤炭基地安全高效矿井达25对,占矿井总数的51%,产能规模占比达68%。“十一五”累计关闭小煤矿151对,淘汰落后产能544万吨/年,30万吨/年以下小煤矿减少至111对。
。积极推进“上大压小”,“十一五”
关停小火电机组规模306万千瓦,开工建设大机组规模580万千瓦。2010年,30万千瓦级以上火电装机规模2388万千瓦,%;60万千瓦级超临界或超超临界火电机组1706万千瓦,%,。
(三)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煤矿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生产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煤机等矿山设备和电力设备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广泛应用,大型高效机组成为新一代火电主力机型。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在铜陵开工建设。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设备、冶金行业余热锅炉、电站锅炉、节能型变压器等节能设备已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国家批准淮南矿业集团设立了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生产和生态保护能力显著提升。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集成、光伏电池及组件、高效秸秆气化装置、新型动力电池等研制居全国前列。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大型LNG存储装备、马鞍山科达机电清洁燃煤气化技术处于。
(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煤泥煤矸石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建成一批煤泥煤矸石和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电厂,新增装机125万千瓦。全省所有新建火电机组均同步安装脱硫设施,并对老机组进行了脱硫改造。全省电力能耗
明显降低,2010年我省供电煤耗323克标煤/千瓦时,比2005年下降34克/千瓦时;%,。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建成一批余气、余热、余压综合利
安徽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