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把握教材,用好教材.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把握教材,用好教材
    青岛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以其图文并茂、联系生活、注重探索等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几年来,我们在研究、学习、使用这套教材中越来越体会到:它的信息之丰富,知识之灵活,探索空间之大的确令人一时难以适应。为有效地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我愿将自己在使用这套教材中的点滴体会整理如下,不当之处,愿与大家进一步探讨、交流。
     一、“信息窗”的使用
    青岛版数学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在每一节内容之前都配有一个“信息窗”,通过一个个的“生活情境串”引出系列“问题串”,进而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应该说,教材的这种设计思路是非常符合课改精神和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但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部分教师在使用这些信息时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令“信息窗”调动思维、开启下文的作用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
    1、喧宾夺主
    一个好的问题的确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正因如此,“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课改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必备环节,这诚然无可厚非。但随之而来的是,有的教师只看到了这一环节的“时尚”性,因而盲目跟从,过分演绎。他们根本不去考虑教材中设计“信息窗”的目的只是想通过生活情境自然地开启下文,它对学习目标仅仅起一个“引入”的作用。由于不能理性定位,导致这些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上课时都在这一环节上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乐此不疲。自然就有了下面的情景:
    ①面对信息窗,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启发学生“发现了什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而在他们的回答中,有好多问题却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偏离了课堂,偏离了数学。
    ②讲故事、买东西、演节目、看动画……充斥着数学课堂(特别是一些观摩课、优质课、公开课等),好像只有这样做才算是课改。导致数学课堂的“欣赏性”不断增强,而“数学味”却是越来越淡,表明上热热闹闹,但真正的数学思维却可能寥寥无几。
    ③课程进行了十几分钟,“表演”仍在继续,尚未走出“情境”……
    凡此种种,导致数学课变成了活动课、表演课,“游戏性”取代了“知识性”。这是不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我想,活动也好,游戏也罢,数学课堂就应该始终遵循“万变不离其宗”,数学教师就应该“三句话不离本行”,让学生始终保持数学思维。
    2、生搬硬套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但不同地区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又必然导致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尽管青岛版数学教材通过“信息窗”呈现的内容都是精选的,创设的情境也想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地域学生的生活实际,但由于具体到每一个单元时教材只围绕一个主题创设情境,这就必然导致城市与农村、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不可兼顾。
    比如,四年级上册中“农田里的数学”这样的生活情境,对农村孩子而言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但对于连麦苗和韭菜几乎都分不清的城市儿童则显然就不是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又比如“扬帆奥运”单元呈现的信息,青岛市区的学生肯定熟悉,其它沿海地区的可能也不陌生。但对于那些从来没见过大海的山区孩子而言,他又怎么能理解“泥驳船”、“筛沙车”呢?……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新课改倡导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大可不必生搬硬套教材中现成的、不贴近自己所教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创设情境,而要灵活变通

把握教材,用好教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18-03-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