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学习中说话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总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未来社会信息飞速发展,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但在过去,我们往往只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却并未摆到应有的位置。
其实,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广泛的交际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尽管信息的表达、传输方式很多,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际最直接、最迅速、最方便的方式莫过于口语,可以说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智慧、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终生受用的能力,关系到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课题的界定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单提听话、说话,而是综合起来提“口语交际”。它不仅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口语交际属于言语交际范畴,言语交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语言为工具所进行的一种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动,信息交流形式有听说(口语)、读写(书面语)两大类。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
三、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1、消除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敢于交际,善于交际,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2、探索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和评价体系。
(二)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引导学生用千变万化的语言来表达五彩缤纷的生活,观察学生的反应,分析学生的心理,及时调整设计。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寻找出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条件、方法和成效,指导教学。
2、调查研究法:我们将在搞好定点试验的基础上,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在广泛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讨论,逐步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3、行动研究法: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总结,形成具有一定结构体系的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四)研究的原则
1、情境性原则
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最后应该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交际情境,浓缩生活场景,把生活搬入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想交际,乐于交际,提高交际能力。
2、全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是不是自己主动参与过程,是不是全体参与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创设有利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面向全体力争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
3、互动性原则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设合作互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在互动中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4、自主性原则
在整个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是兴趣盎然的,自觉自愿的,积极主动的,没有任何被迫的感觉,完全是出于一种自我的需要,表达的需要,交流的需要。
六)研究的周期及阶段划分
实验周期:四年
第一阶段:2004年11月——2005年1月, 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材料,收集有关资料,并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5年2月——2005年12月,对研究的班级学生进行试验前期的测试,然后采用跟踪研究法,按计划边实施边积累经验,如学习理论,摘录卡片,进行个案分析、阶段性小结,细化并调整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06年1月----2007年6月 继续学,搜集研究活动的相关资料,并根据实施研究情况,对方案做进一步的调整。
第四阶段:研究总结 2007年7月——2008年10月 对研究的班级学生进行试验后期的测试,整理、分析资料,形成综合报告,结题验收。
(四)研究的策略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交际的畏惧心理。
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建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关系。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需要适时转换角色,对交际的话题亲自示范或直接参与角色活动,消除学生不良心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老师提出再简单的问题,只要
手机设计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