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
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精神医学模式的新基础。
佛洛依德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
超我——道德原则
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道德化的自我,起着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的作用。
自我——现实原则
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满足本我需求,受制于超我约束,起着调节本我和超我的作用。
本我——快乐原则
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寻求直接满足,不顾及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一、自我意识的概述
二、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五、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缺陷
六、如何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概述
什么是意识
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
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整合、管理、调节作用。
什么是自我意识
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与他人关系的认识,以及对这些认识的情感体验及评价。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调控
二、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
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
——我是谁
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
——我是否满意自己
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我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期
3岁以前
3岁~6、7岁
6、7岁~12、13岁
12、13岁~16、17岁
17~18岁到35岁
青年期的自我意识
自我认同感的建立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自我认同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感。
如何确立自我认同感
:把整体自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不能确立自我认同
如果客体我和主体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就会造成自我认同感危机,导致自我认同感扩散(自暴自弃)或社会角色混乱。
心理测试(一)——诺亚方舟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3讲:自我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