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
西安白鹿原江村沟垃圾填埋厂
实习时间:
2013年6月9日
指导老师:
XXX
实习目的:
通过在西安江村沟垃圾填埋厂具体实习,够接触填埋厂的具体操作,了解常用的填埋处理工艺,认识其在具体的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及优势,掌握所见工艺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比较各种填埋处理工艺在实践运行中的优缺点。通过此次实习,使学习到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客观化,提高自己在专业方面的设计能力及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为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学习奠定实践基础。垃圾填埋场实习需解决的问题:
主要污染源(垃圾来源、生产量、收集量),垃圾填埋场的设计服务年限,处理规模等。
填埋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及处理方法。
了解总平面图,填埋工艺,主要参数及注意封场后的事项。
实习讲座
垃圾的构成: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和商业垃圾。
垃圾的危害:侵占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
处理四原则: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社会参与。
堆肥
处理方法卫生填埋
焚烧
城市垃圾处理的五步措施:
初始调整阶段
过渡阶段
五个阶段酸化阶段
甲烷发酵阶段
成熟阶段
沼气的利用:沼气发电、民用燃料、汽车燃料。
预处理
渗滤液的生物处理
处理方法回落处理
物化处理
PE防晒布作用:防止雨水、提高采气率、减少蝇蚊、防止扬尘。
填埋气利用的意义:
控制填埋气的无序排放
填埋气易燃易爆是安全隐患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是一种方便的能源,容易获得利用
属于可再生资源
可连续供应
有成熟的利用技术
实现填埋气的资源化
现场实习
图表 1 江村沟1:500模型
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概况: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处理厂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白鹿原为三级黄土台塬地貌,高出平原,该垃圾处理厂处于三级台塬中的二级为狄寨塬,比平原高出140m。为东西走向的沟,,中间为容积较大的坑,,两端筑坝,属山谷型填埋场。江村沟垃圾处理厂主要是处理来自城六区、三个开发区、长安区的生活垃圾。垃圾填埋场整个工程从1990年开始,按照国家建设部标准,采用天然防渗措施,在整个沟底铺垫了2米厚的黏土防渗层,以便天然雨水从底部穿过流出。西安市水利设计院勘察设计,经专家评审后,一期工程于1993年动工建设,从上游向下延伸300米,占地240亩,投资1600万元,容量828立方米,1994年正式建成后随即投入试运行,次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截至2000年底一期工程衔接性封场为止,垃圾已填埋至第12层,垃圾填埋量约为130万立方米,。二期工程总长1200米,填埋场采用2厘米厚双糙面HDPE(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进行防渗,防渗效果大大提高。防渗膜布设于整个填埋区域沟底和坡岸,上面附着土工布保护。坡岸的雨水由两边的排水沟直接排出,垃圾堆的废水则由底部的排污导气管排出。该厂三期工程和四期工程是在一期和二期的基础上增加立即堆厚度进行施工的,计划达到120米高是封场。该工程计划占地1100亩,总容量4900万立方米,设计使用50年,当时是按日平均处理生活垃圾2000余吨计算的,而现在,日平均处理生活垃圾达到400多车、3300吨。有关专家据此计算,其实际使用年限为三十几年。
图表 2 工布
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主要处理工艺: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属山谷型填埋场,该场采取的是坑填式分层卫生工艺,在做好防渗、排污导气、排洪导流工程的基础上,实行单元式分层作业。该厂按每30米为一个堆体单元,以4~6米高度向前推进,垃圾倾倒满一个单元,推平压实后继续向前推进。为了缩短垃圾进场后暴露面积和时间,填埋场实行“即时覆盖”——垃圾每倾倒满一个单元,就将从附近取来的黄土覆盖其上,使其达到30厘米以上的厚度,再推平压实,做到了随倒随推,倾倒一个单元,覆盖一个单元,封闭一个单元,最大限度地减少和缩短了垃圾进场后的暴露面积和时间。作业单元周围,用黄土围堰,做到清污分流。垃圾进场倾倒分层摊铺,分层压实;克服垃圾水分大、结构不稳定等阻力因素,使堆体边坡坡度不大于1:3,保证垃圾压实系数达标。
图表 3 垃圾填埋场实况
渗滤液的收集及处理:渗滤液主要来自雨水、微生物分解垃圾产生的水以及垃圾自带的水分。渗滤液的收集系统主要由汇流系统和输送系统两部分组成。汇流系统:其主体是一位于场底防渗层之上的、有砾卵石或碎渣石构成的导流层,该层内设有导流沟和穿孔收集管等。导流层设置的目的是将场内的渗滤液通畅及时的导入导流沟内的收集管中。输送系统:多由集水槽、提升多孔管、潜水泵、输送管道和调节池组成,条件允许时可利用地形条件以重力流形式让渗滤液自流到储存或处理设施内,可省掉集液池和提升系统。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具有高有机物
西安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实习报告(完整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